第二百八十五章 猜想-《開海》
第(2/3)頁
“然其漆料與大明各地南北二洋都不一樣,像是近幾年新涂,上無工名,不合常理。”
“銃機與銃床不合,并非一套,內部縫隙統一使用等大的小木片填補,銃機內側留下銘刻的是直隸廣平府的匠人,制于萬歷五年。”
“但萬歷五年的新銃,搠杖已由過去的鐵平頭木桿更為鐵凹頭木桿,這桿銃的搠杖卻仍是鐵平頭搠杖。”
“至于卡榫、鉚釘這些小物件的制成年份已不可考,如今只知道這些鳥銃的搠杖卡榫與搠杖統統不合,甚至不必放銃,只要用力抖銃兩下,搠杖就掉了。”
戚繼光說起這桿鳥銃各個零件的來路頭頭是道,這主要來源于他在北方復興遵化鐵廠時的閱歷。
那幾年遵化鐵廠是北洋軍器局訂購零件的大廠,北洋軍器局每年零件形制變化都要經他的總理府發往薊鎮各地鐵廠,何況他心細如發,自然了若指掌。
不過他還沒說出最重要的。
戚繼光抬起銃管,指著銃管下需插進銃床的結合部道:“銃管磨去了望山前的銘文,右側有夷人花紋,但下面的銘文沒磨,你看看上面寫的什么。”
朱鈺接過銃管,銃管下的方鐵銘刻著三排文字,因年月久遠且有木屑不易分辨,只能看出‘嘉靖四十某年,南某工部……匠某嚴……某驗……戚某光’的字樣。
時間、地點、匠造、監督、驗收,最后那個戚某光,朱鈺都不用想就抬頭看向戚繼光,他終于明白戚繼光為什么說這銃是咱們的,或者說是他的。
銃管是戚繼光親自驗收的。
嘉靖時代的老物件了。
這就是戚繼光納悶的地方了,他督造的銃管,怎么會跑到大明萬里之外的地方來,尤其是……尤其是這么個地方,元代那幾十年與明初不說,最近幾十年戚繼光絕對確定自己的部隊肯定是第一批到這的人。
誰組裝出的這批鳥銃,又是誰把這批四不像鳥銃賣到這兒來的?
而且賣到這兒來,為什么搠杖會掉落這種明顯的劣質品,會有人買?
這種破爛鳥銃存在的本身,就是非常不符合常理的問題。
戚繼光沉吟著想呀:這玩意是西洋軍府殷正茂造的?還是南洋軍府陳朝爵賣的?不,最大的可能是靖海伯。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