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九章 鄰國-《開海》
第(1/3)頁
根本用不著拷問,尼德蘭從北方買硝不是秘密。
其實丹麥、挪威、瑞典都有硝土,只是產量大小的事,他們那的既不是硝酸鈉也不是硝酸鉀,是硝酸鈣。
如果依照大明人把硝石種類照產地命名,鹽硝主要是硝酸鈉、洞硝主要是硝酸鉀、那么硝酸鈣就應該被稱作墻硝。
這三種都比不上智利、甘肅的礦硝,不是本質上有什么問題,主要是有雜質加工更加麻煩,就像尿糞堆出來提純的硝酸鉀,就是比不上洞硝提純的硝酸鉀。
因為里面的尿素即使被去掉,還是難以避免混有氯化鉀和少量氯化鈉,至多提純到硝酸鉀含量百分之七八十,這個時代沒人能分辨有什么區別。
當然,相應的是這年代的火槍火炮,對火藥的要求也并沒有達到需要百分之百。
氣體膨脹七千八百倍與膨脹一萬倍,又有什么區別呢?
至多,抗倭時胡宗憲麾下的士兵用了尿硝發現同樣的火藥沒以前打得遠,反映上去,胡宗憲的火藥匠就把硝石配比提升到接近八成,木炭與硫磺同比例減少。
最終拿出一份一兩硝配一錢硫磺,再加一錢七分的炭,更合用的配比罷了。
至多,是北洋的士兵說這火槍感覺打得好像比以前在九邊近點,北洋大帥葉夢熊皺著眉頭怒道:“放屁,這是陳帥定下的規制,七成五的硝石是最佳配比,你懂個屁!”
沒什么實際區別,畢竟這年月無法做到絕對提純又何止硝石呢?
這年頭世上的國家、聯盟、聯邦、城邦、部落,不知有幾百幾千個,能去琢磨火藥配方的至多不超過十個。
其他幾千幾百個都在想盡辦法解決有無到有的問題。
朝鮮王國在海里煮的眉毛胡子都白了,除了用不完的鹽,也沒弄出一粒火藥來。
量才是最重要的,一百萬斤不是最佳配比的火藥,就是比一萬斤斤最佳配比的火藥厲害。
楊策也一樣,他不在乎這些火藥的制作工藝,也不在乎尼德蘭或者這批火藥的生產者對它是什么配比,只要它是火藥,沒造粒都行。
我自己晃晃。
“死危等?那是個什么地方,這名太不吉利了吧。”
楊策嘛,福州人,如果這個詞讓他來翻譯,那除了福建人誰都不知道叫啥;要是讓軍中的廣東兵翻譯,可能會叫個睿弟,睿智的弟弟;或者衰弟。
要是這個廣東兵還懂夷格蘭語那就更了不得啦,類似衰前面的發音比較像三,終于能起個好聽點的三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