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幾個年輕程序員正圍在一起,情緒激動: "王健我認識,技術大牛!一年給家里掙百八十萬,結果就這下場?" "我女朋友昨天還拿這個案子暗示我,說要是我以后不顧家,就讓我凈身出戶。這哪是談戀愛,這是防賊啊!" "以后加班得留證據,證明我不是去鬼混,是在給家里掙錢!" 一個戴著厚重眼鏡的年輕人苦笑著說:"看來我得把給我媽買房的事緩一緩了,先給自己留條后路。" 這些議論,讓李毅飛的心情越發沉重。 在開發區管委會的緊急會議上,氣氛更加凝重。 一家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匯報:"今天有工人直接問我,要是他在外地工廠支援期間,老婆在家起訴離婚,他會不會也人財兩空? 李書記,這已經影響到生產積極性了。" "胡鬧!"開發區黨工委書記拍桌子,"法院依法判案,他們瞎聯想什么!" "不是聯想。"李毅飛緩緩開口,"這是信任危機。當勞動者開始懷疑自己的付出得不到公正回報時,我們就要高度警惕了。" 當晚的市委小會議室里,一場特別的辯論正在上演。 婦聯主席劉靜態度堅決:"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支持法院判決! 數據顯示,超過70%的家庭中,女性承擔了絕大部分家務和育兒責任。 很多職業女性在完成一天工作后,還要面對'第二輪班'。 王健們只看到自己賺了多少錢,卻看不見妻子們付出了多少隱形的勞動!" 總工會副主席則提出不同看法:"我們當然承認女性的付出,但不能忽視男性職工的感受。 很多一線工人、技術人員,他們背井離鄉、加班加點,不也是為了家庭? 如果他們的經濟貢獻在離婚時被輕易否定,這會寒了多少人的心?" "法律不是已經通過撫養費體現了經濟貢獻嗎?"劉靜反問。 "但是社會認知呢?輿論一邊倒地認為王健被'剝削'了,這說明了什么?" 雙方爭得面紅耳赤。 李毅飛一直沉默地聽著,直到爭論稍歇,他才開口:"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我想問的是,為什么一個依法判決的案件,會引發如此大的爭議?" 李毅飛環視在場的干部:"因為我們的社會在變,家庭結構在變,但很多人的觀念還停留在過去。 男人以為賺錢就是盡責任,女人覺得顧家是天經地義。這種認知的錯位,才是問題的根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