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這道圣旨就像一顆投入湖面的巨石,瞬間激起了千層浪。 長安城里的文臣們紛紛上書反對,認為這是“飲鴆止渴”,會讓藩鎮的勢力進一步膨脹,最終危及朝廷安危。 可齊先生卻不為所動,他在朝堂之上駁斥道:“如今大唐內憂外患,吐蕃窺伺河西,回紇索要歲幣,契丹侵擾東北,若不能調動各鎮藩鎮的力量,僅憑朝廷禁軍,如何抵御外敵?與其讓藩鎮陽奉陰違,不如給他們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讓他們為大唐效力——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誰不想博一個王侯將相的功名?” 文臣們無言以對,他們知道齊先生說的是實情。 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隨意調動天下兵馬的盛世王朝,朝廷手中的禁軍不過數萬,且戰斗力遠不如藩鎮的精銳部隊。 若是強行壓制藩鎮,一旦引發叛亂,后果不堪設想。 而齊先生的這道圣旨,看似是對藩鎮的妥協,實則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用“裂土封王”的誘惑,將藩鎮的野心引導到對外征戰上,既緩解了朝廷的外部壓力,也暫時穩住了內部的局勢。 圣旨傳到各地藩鎮時,反應更是截然不同。 那些早已手握實權的節度使,比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先是愣了半晌,隨即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他們原本就掌控著轄區內的一切,如今朝廷不僅承認了他們的權力,還給出了“裂土封王”的承諾,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田承嗣甚至在府中擺下了慶功宴,對著麾下的將領們大笑道:“老夫征戰半生,所求的不就是一個‘王’字嗎?如今朝廷給了機會,咱們可得好好把握!” 而那些實力較弱、一直被強鄰壓制的節度使,比如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則更是摩拳擦掌。 他們之前一直苦于沒有擴張的借口,如今有了朝廷的圣旨,終于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征戰。 李抱玉當即召集部將,制定了攻打吐蕃的計劃,他對著眾將說道:“吐蕃賊子屢次襲擾河西,殺我百姓,奪我土地,如今朝廷有旨,破蠻夷者可封王——這功勞,咱們澤潞軍可不能讓給別人!” 就連那些出身寒微、靠著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將領,也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一時間,整個大唐的藩鎮都沸騰了起來。各鎮節度使紛紛招兵買馬,修繕軍械,原本因安史之亂而疲憊不堪的軍隊,瞬間恢復了戰斗力。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