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可吐蕃內部矛盾重重,貴族之間相互傾軋,加上常年與大唐、回紇作戰,國力逐漸衰退。 后來,吐蕃將領論恐熱發動叛亂,與尚婢婢長期混戰,導致吐蕃四分五裂。 大中二年,論恐熱被吐蕃另一將領拓跋懷光擊敗,頭顱被砍下,送往長安。 唐宣宗下令將論恐熱的頭顱懸掛在長安街頭,以告慰那些在吐蕃入侵中死去的大唐軍民。 回紇也曾是大唐的勁敵,安史之亂時,回紇曾出兵幫助大唐平叛,卻借此機會向大唐勒索財物,甚至在長安城內劫掠。 后來,回紇內部發生內亂,黠戛斯趁機進攻回紇,回紇汗國滅亡,部分回紇人西遷,建立了甘州回鶻、西州回鶻等政權。 天復元年,甘州回鶻可汗烏截可汗率軍入侵大唐,卻被大唐將領李嗣昭擊敗,烏截可汗被殺,頭顱同樣被送往長安,懸掛示眾。 南詔國也曾屢次犯邊,從唐玄宗時期開始,南詔就與大唐時戰時和,多次攻占大唐的姚州、巂州等地,給大唐西南邊境帶來了巨大的威脅。 南詔國后期,統治者荒淫無道,百姓怨聲載道,加上與大唐、吐蕃長期作戰,國力耗盡。 天復二年,南詔國權臣鄭買嗣發動政變,殺死南詔王隆舜,隨后又殺死南詔皇室八百余人,滅亡了南詔國,建立了大長和國。 而南詔國的宗廟王陵,也被鄭買嗣下令拆毀,徹底消失在歷史的塵埃中。 大唐就像一頭年邁的雄獅,即便瀕臨死亡,也不會容忍對手的挑釁。 哪怕到了末年,人心依舊向唐。朱溫控制唐哀宗后,試圖篡奪皇位,卻遭到了朝野上下的反對。 許多大臣寧愿被貶謫、被殺,也不愿依附朱溫;百姓們雖然飽受戰亂之苦,卻依舊懷念大唐的盛世,民間流傳著“唐祚未盡”的說法。 天祐四年,朱溫再也無法忍受,強迫唐哀宗禪位,建立了后梁政權,大唐正式滅亡。 唐哀宗被廢為濟陰王,不久后被朱溫派人殺害。 可即便滅亡,大唐依舊留下了不朽的傳奇。 它的強盛,不僅僅體現在疆域的遼闊、經濟的繁榮,更體現在文化的自信與精神的風骨。 如果說大唐的帝王是雄主,那么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之治”,虛心納諫,任用賢能,開創了萬國來朝的盛世,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年間,勵精圖治,將大唐的繁榮推向頂峰,史稱“開元盛世”。 如果說大唐的武將是猛將,那么李靖北滅東突厥,西破吐谷渾,立下赫赫戰功,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收復長安、洛陽,被譽為“再造大唐”的功臣。 如果說大唐的女子是典范,那么武則天打破傳統,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展現出非凡的政治才能;太平公主、上官婉兒等女性,也在政治舞臺上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她們大氣自信,雍容華貴,打破了傳統禮教對女性的束縛。 如果說大唐的詩人是標桿,那么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肆意灑脫,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渾壯闊,都成為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不朽經典。 大唐太強了,強到讓后人覺得它不應該衰敗,甚至不可能衰敗。 它的強盛,源于開放包容的胸懷——它接納各國文化,吸收外來技術,讓長安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國際大都會。 它的強盛,源于崇文尚武的精神——文人能提筆寫詩,武將能上馬殺敵,君臣同心,百姓安樂。 可也正是這份強盛,讓大唐逐漸變得驕傲自滿,唐玄宗后期沉迷享樂,荒廢朝政,最終引發了安史之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有人說,大唐是被自己打敗的。 確實,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官吏腐敗,這些都是大唐內部的問題,最終導致了王朝的滅亡。 可即便如此,大唐在末年依舊展現出了頑強的生命力——安西軍堅守西域十五年,黃巢起義動搖了唐朝的統治根基,那些羞辱過大唐的對手最終都被復仇。 什么朝代都會滅亡,大唐也是,但是大唐真如齊先生所說。 大唐從來就不在乎。 (全書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