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他們將其歸功于皇帝蘇淵的無上智慧與天佑,對陛下的崇拜和對帝國強盛的信心,再一次達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 啟元十一年冬,華夏掌握了電力。這意味著能源利用方式的又一次革命性飛躍,更為未來無數超越時代的發明,點亮了最初的、也是最關鍵的那盞明燈。 帝國的前進車輪,再次被注入一股強勁無匹的全新動力。 ………… 消息傳入紫禁城,蘇淵立刻下令,不惜一切代價,以最快速度鋪設連接神京與各大行省首府、邊境重鎮的電報線路。 數月后,第一條貫通南北的主干線初步建成。 神京電報總局內,燈火通明。報務員頭戴耳機,全神貫注地聽著微弱的信號,手指飛快地在電鍵上敲擊,將帝國的政令化作無形的電波,瞬間傳向千里之外。 一位剛從西北邊疆返回京城的兵部官員,親眼目睹了電報的效能,震驚得無以復加。 他對著同僚感慨:“難以置信!以往一份八百里加急軍報,從玉門關到神京,晝夜不息也需十余日。如今……竟能頃刻即達!這……這簡直是神仙手段!陛下圣明,格物院大才!” 電報,如同為龐大的華夏帝國安裝上了敏銳的神經網絡,政令、軍情、商訊得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流轉,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軍隊的調動效率、商業活動的頻率,都得到了質的飛躍。 啟元十二年,冬,格物院動力實驗室 與電報實驗室的“安靜”不同,這里的噪音震耳欲聾。空氣中彌漫著更濃烈的燃油味和金屬摩擦的熱氣。 實驗室中央,一臺用鋼鐵鑄造、結構更加緊湊復雜的機械正在瘋狂咆哮。 它沒有蒸汽機那巨大的鍋爐和冷凝器,體積更小,卻爆發出更強勁、更急促的動力。 伴隨著每一次爆炸般的燃燒,輸出軸飛轉,帶動著沉重的飛輪發出令人心悸的呼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