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蘇州、松江、杭州等地的糧商們迅速集結,短短十日便組織起數十支船隊,船艙里塞滿了優質稻種、新式犁耙與灌溉工具,還隨船帶來了數千名經驗豐富的佃農。 船隊沿海上商路南下,抵達暹羅大明港時,碼頭上早已擠滿了等待租地的商賈。 蘇州糧商張大戶更是出手闊綽,憑借多年積累的財力,一次性從暹羅布政司租下湄南河沖積平原核心區的兩千畝沃土。 他將土地劃分成二十個耕作片區,一邊雇傭熟悉本地水土的暹羅百姓負責田間管理,一邊安排大明佃農傳授耕作技巧,還專門從應天府請來三名農官,在田間開設“新農課堂”,推廣水稻插秧新技術與漚肥之法。 農官們手把手教農戶分苗、插秧,指導他們開挖灌溉水渠,利用湄南河的水源實現自流灌溉。 短短三個月,原本荒蕪的土地便布滿了整齊的田壟,綠油油的禾苗在微風中舒展葉片,隨風搖曳間,仿佛已能預見秋收時的金黃稻浪。 山西的票號東家們也嗅到了商機,將晉商“匯通天下”的眼界延伸到了南洋。 太原喬家、平遙李家、祁縣渠家等知名票號,紛紛派出得力掌柜趕赴暹羅,不僅親自下場投資開設香料種植園,更將票號業務拓展至這片新土。 太原喬家票號率先在阿瑜陀耶城最繁華的商貿街設立分號,青磚灰瓦的院落與本地吊腳樓相映成趣,分號內專門開辟“種植園資金專柜”,為前來開設種植園的商賈提供低息貸款、資金匯兌與財產保管服務。 同時,喬家還聯合其他票號,斥巨資在暹羅南部香料產區修建了三座大型香料加工工坊,工坊內搭建起數十排晾曬架,購置了石磨、蒸餾器等加工設備。 每當香料采收季,暹羅農戶將新鮮的暹羅姜、香茅草、香蘭葉送到工坊,工匠們便按種類分揀處理:香茅草經晾曬、切段后裝入麻袋,香蘭葉通過蒸餾提取出精油,暹羅姜則制成姜粉、姜塊。 加工后的香料被裝入印有“晉商監制”字樣的陶罐,通過水師商船運往大明,無論是京城的酒樓還是江南的藥鋪,都對這些暹羅香料趨之若鶩。 中原的商賈們則將目光鎖定在了潛力巨大的橡膠產業上。 河南、山東等地的商賈們組隊南下,其中以河南王掌柜的隊伍最為亮眼。 他不僅帶來了百余名擅長手工制作的工匠,還特意從廣州聘請了兩名熟悉橡膠特性的技師。 抵達暹羅西部橡膠產區后,王掌柜先安排工匠們跟著本地百姓學習割膠技術,技師們則在旁記錄橡膠汁液的凝固時間、粘度變化,摸索適合大明需求的加工工藝。 待掌握核心技術后,王掌柜立刻租下千畝林地,一邊組織人手擴大橡膠林種植面積,一邊在林地旁修建工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