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漣漪之心”觀察著這種變化,心情復雜。它們希望看到一個充滿活力的、多樣性的秩序生態,但殘酷的環境似乎正在將幼苗推向一條更加實用主義、甚至略顯單一的發展道路。這是否背離了“自持性生態秩序”的標準?它們不確定。 就在時限即將過半,種子的生存依舊岌岌可危時,轉機出現了。 經過長時間對規則風暴周期的觀測和數據積累,種子內部那高度簡化的邏輯核心,似乎掌握了一絲風暴的規律。它開始嘗試進行極其精準的預測和規避。 在風暴來臨前,它會主動收縮秩序場范圍,將能量集中于根系核心,進入一種類似“休眠”的防御狀態。而在風暴間歇期,它會以前所未有的效率瘋狂汲取能量,并進行快速而有限度的擴張。 這種“呼吸式”的生長策略,雖然緩慢,卻極大地提升了生存概率。種子終于在這片貧瘠的戈壁上,站穩了腳跟。 隨著基礎逐漸穩固,那被壓抑的“多樣性”潛力,開始以一種新的、更加務實的方式,悄然復蘇。 它沒有演化出形態各異的“秩序雛形”,而是將不同的規則特質,融合到了單一秩序場的不同功能層面之中: 其能量汲取和轉化系統,保留了高度邏輯化和效率化的特征。 但其內部的信息處理和規則結構維護系統,卻開始融入一種更具彈性和適應性的、類似生物本能的特質,能夠根據環境壓力進行微調。 而在其秩序場與外部環境交互的最邊緣,則演化出了一層極其微弱的、具備象征性感知能力的“界面膜”,這層膜不負責具體功能,卻能更早、更細膩地感知到環境規則的細微變化,為邏輯核心的決策提供更豐富的“直覺”參數。 它沒有走向“歧路繁花”那樣的形態分化,而是走向了一種功能整合式的內在多樣性。就像一個在嚴酷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人,將感性與理性內化,形成了獨特而堅韌的生存智慧。 這種獨特的演化路徑,似乎恰好非常適合這片貧瘠的區域。它的秩序場雖然范圍不大,卻異常堅韌和高效,內部循環逐漸建立,能夠依靠周期性的能量汲取和自身復雜的內部處理,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緩慢生長的狀態。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