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我剛剛提交了報告,要求醫(yī)院必須花費三億八千萬,從德國采購最新款的‘達芬奇’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那才是未來!那才是對病人真正的負責!” 華天心頭的火氣在翻涌,但他強行將其壓下,聲音變得低沉而有力:“李主任,我們查過數(shù)據(jù)。貴科室的手術排期,已經到了半年之后。很多病人,在漫長的等待中就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 而且單次手術的費用,是國內同級別醫(yī)院的三倍以上。” “我們的技術,可以將手術效率提升五倍,成本降低百分之七十。” “效率?成本?” 李剛像是聽到了本世紀最好笑的笑話,發(fā)出一聲嗤笑。 “我追求的是百分之百的成功率,是技術的極限!不是在菜市場跟小販討價還價!” 他的表情變得冷酷。 “病人等不及,那是他們的命!我的手術臺,只接受最完美的準備!” 這種近乎瘋狂的偏執(zhí),直接導致了整個神經外科的運轉效率低下到了令人發(fā)指的地步。 費用高昂,病人排隊要等到絕望,苦不堪言。 李剛重新坐回他的寶座,那張寬大的德國老板椅上,端起了桌上的咖啡。 那是一個明確的,不容商量的送客信號。 “你們的東西,拿回去吧。我們這里用不上。” 他低下頭,不再看華天一眼,自顧自地打開了他的“西門子”電腦,屏幕上亮起一份密密麻麻的德文醫(yī)療報告。 華天的團隊,連同那份最高授權文件,就這樣被他晾在了辦公室中央。 不給任何數(shù)據(jù)接口。 不許接觸任何病人。 “我的科室,不需要實習生來指手畫腳。” …… 華天團隊進駐的第二天,醫(yī)院的“綠色通道”接收了一位特殊的病人。 那是一位因公受傷、為龍國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功勛科學家。 這位老科學家,因腦部一顆微小腫瘤,導致了極其罕見的“三叉神經叢集性紊亂”。 這種痛苦,在醫(yī)學上被描述為“活體分娩”和“自殺性疼痛”的結合體,任何止痛藥都已失效。 然而,腫瘤的位置,卻位于大腦最深處的“布羅卡區(qū)”(語言中樞)! 在CT影像上,那顆腫瘤,如同魔鬼的釘子,周圍布滿了毫米級的核心神經元和血管。 這里,被醫(yī)學界稱為“手術禁區(qū)”。 德國歸來的李剛主任,立刻組織了全院最頂級的專家會診。 會議室里,氣氛凝重。 李剛盯著那張影像圖,看了足足十分鐘。他額頭上布滿了冷汗,連他最引以為傲的、握手術刀的雙手,都在微微顫抖。 最終,他摘下眼鏡,用盡全身力氣,給出了結論: “腫瘤位于‘禁區(qū)’核心。手術風險……100%。” “做不了。”李剛的聲音沙啞而絕望,“任何設備,包括德國最新的機器人,進去,就是死。病人……只能等死。” 這個結論,讓在場所有人都陷入了絕望。 而一直站在角落、被李剛“罰站”觀摩的華天,卻在此時,默默地抬起了頭。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