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大唐》


    第(3/3)頁

    “大興既久,人口繁衍,土地開墾,草木被伐,龍氣漸散。太元十年,長安饑,人相食,西魏大統二年,關中大饑。人相食,死者十七八,而隋文帝因關中少糧,不得不逐糧而洛陽,此是龍氣之移。”

    想到這里。他猛的跪下,說著:“陛下受命于天,真天子也。果總攬天人之奧,關中龍氣雖濃,卻已有散離之相,如定都于此,只怕多有災劫,陛下圣明!”

    對這個解釋,楊宣凝當然可以接受,其實他的意思就是。關中本來植被不多,按照歷史,唐朝定都于此,一百年后,由于人口蕃衍。就把關中植被破壞干凈,導致了旱災水災層出不窮。這才是真正決定唐朝興衰地關鍵因素之一。

    最關鍵的是,與草原侵襲和黃河的問題也有關。

    草原和氣溫有關,上個小冰川寒冷期,貫穿東漢、三國、晉和南北朝時期,這導致大批草原勢力,不得不為了生存而南下

    而唐朝后期之后,氣候轉寒,草原勢力又大舉南侵,貫穿北南宋時期,這同樣決定了宋朝的政治版圖和氣數。

    氣候溫暖,漢族強盛,氣候寒冷,草原入侵,這其實有莫大因果關系。

    而黃河也是如此,黃河為患,始見周定王五年,漢武帝元光三年黃河決口,到東漢王景治河成功,而后九百年未見河患,而直到宋代,黃河始為大患,連連不絕,中原之地遂受其害,大氣數向南轉移

    說白了,這其實就是植被的問題,在這時,無論是黃河還是黃土高原之類,都還不是大問題。

    “朕設后土,就是為了保得草木,以養龍氣,大地龍氣安壯平穩,雖有天災,也可調解,不足為患,如是大地龍氣四散,龍脈轉向,必出妖孽豪杰亂天下,所以朕不取關中,以后必建后土與土地神殿,歲歲植樹,以養天下氣數。”

    “隋開皇六年八月關內七州旱,開皇十四年五月關內諸州旱,八月關中大旱,文帝率百官東食洛陽,首開了天子逐糧,因此龍氣散之,朕為子孫計,安可如此?”

    其實他地想法很簡單,就是植被濃度高,自然水旱災就少,就算有,也被大量植被所化解,水旱災減少,那自然人禍就少。

    如此,自然就是大氣數平穩,天意人心都定,而且,如果保留大片關中植被甚至恢復,那甚至有著抵御草原民族,改善氣候的功效,可所謂真正在大地格局上布局,與天地對上陽謀,哪怕自己王朝已滅,也可為后世漢族正統以爭取氣數。

    這可不是所謂的法術所能達到的境界。

    “然立都之后,京師必是百萬之口,其糧又從何出?”李播冷靜之后,又問著:“陛下雖可立洛陽,然此事還得解。”

    “南與北不同,南臨大海,雨水充足,氣候溫暖,只要黃河長江不災,就無大禍,天下以長江分為南北,隋開運河,溝通五大水系,溝通南北,實是功德無量,也是氣數轉移南方之預兆,朕取占城稻,命南方多開水田,就是為了此事。朕立洛陽,也是為了調控南北,以應氣數。”

    “朕命工部,已造新式水車龍骨翻車和筒車,而占城稻耐旱早熟,稻麥一年二熟,一畝可有二石到三石,數倍于北方,十數年間就可大興,洛陽所食,可無憂。”

    其實原本歷史上,唐朝還是重視北方勝于南方,南方基本上是放任,但是南方還是蒸蒸日上,安史之亂后,朝廷更是依靠南方而存活。

    現在朝廷直接重視南方開墾,自然效果不可同日而言,基本上十數年后,就可走完百年自然進程,供應洛陽帝都不成問題。

    “那北方之事?”

    “北方之事,朕也自有考慮,等平了河北,突厥和高麗,朕都會清除,你是首輔,朕將此事告訴于你,望你心有定策,以行天下。”

    “臣明白。”

    等說過了事情,告退出去,楊宣凝才露出一絲微笑,其實改變氣數,到了他這個高度,說難極難,說易也易,這根本不在于什么歷史名人之類,而是根本性改變格局的問題。

    長安不為都,政治經濟軍事不集中關中,關中自可修復植被,如果再加以宗教引導,又處于歷史性地溫暖期,那恢復北方植被,也不會太難。

    這樣的話,數百年后,哪怕自己創造地大唐已經不在,但是關中甚至整個北方元氣不傷,不落到日后千里風沙無人無田地地步,草原上所謂的遼金甚至蒙古等族,安能如意入侵?

    翻手為云,覆手為雨,今日下得區區一子一棋,當是后世漢族千秋萬代之福,這就是楊宣凝器量了。

    論千秋功業,已不是唐太宗所能夠比喻。大唐 第二卷 一刀轉戰三千里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一子定千秋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