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一百二十四章 萬事預備-《大唐》


    第(2/3)頁

    內閣親事,外人不許隨意進出,房玄齡親自挽袖磨墨。內閣眾臣,就開始批閱,時有議論幾句,二個時辰后,這些奏章才批完。

    楊宣凝就笑了:“好,下面的事情,就是擬旨,或者內閣公文,發行天下了,朕就離開了,以后就辛苦各位先生了。”“臣等恭送圣上。”

    等圣駕離開,大殿上又沉靜下來。批示完畢,到執行到下面,還有許多工作,宋缺一直望著,看見如此,心里都很感動。

    楊宣凝和內閣大臣的勤政,配合如此默契。真是勵精圖治!

    如此,漢統可興,再現大漢之盛,威鎮四海,混元宇內,相比已是不難。

    楊宣凝理完了政,卻又想出來走走。帝駕出行,當然要事先準備,因此半個時辰后,楊宣凝才得以便衣出宮。

    隨行者,卻是侯希白。此人風流,游玩正是適宜。

    此時,還是二月底,天氣寒冷,半年中久不出宮的楊宣凝深吸一口。

    千百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田。

    長安郭城共有南北十一條大街和東西十四條大街,縱橫交錯地把郭城內部劃分為一百一十坊。其中貫穿城門之間地三條南北向大街和三條東西向大街構成長安城內的交通主干,其中最寬敞的是等若洛陽天街的朱雀大街。闊達四十丈,馀者雖不及朱雀大街的寬闊,其規模亦可想見。

    長安除朱雀大街外,最著名就是位於皇城東南和西南地都會市和利人市,各占兩坊之地。市內各有四街,形成交叉“井”字形的布局,把整個市界劃為九個區,每區四面臨街。各種行業的店鋪臨街而設。每區之內,尚有小地巷道,便其內部通行。兩市為長安城最熱鬧的地方,酒樓食肆不少更是通宵營業,為長安城不夜天的繁華勝地。

    此時。長安已經完全恢復了繁榮,街上車水馬龍。行人如鯽,比之洛陽的熱鬧有過之而無不及。

    富戶人家地宅院固是極盡華麗巍峨,店鋪的裝置亦無不竭盡心思智巧,擔桶梁架,雕飾精美,或梁枋穿插,斗拱出檐,規法各有不同。

    楊宣凝看了,不由嘆息,如果不是心有成見,他也要定都在此了。

    不過,當楊唐正式定都在洛陽后,長安的繁榮就會退色,畢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在長安,雖然還會保持大都市的繁榮,但是卻不會有“千古傳誦說長安”地歷史了。

    有得有失,無非如此。

    “公子,長安現在,已經穩定,再不見去年之亂相了。”侯希白說著。

    “哦,你給我說說現在長安地情況,我知道的,都是大體。”楊宣凝很感興趣的說著。

    侯希白說著:“南洋貿易日日而盛,因此店鋪中多有外貨,據說大秦也有人前來,黃發藍眼,和中土甚是不同。”

    果然,楊宣凝見得店鋪中除銷土產百貨外,其他珍玩亦無不具備,酒鋪食店,林立兩旁。行人肩摩踵接,好不熱鬧,已經有幾分太平的興盛氣象。

    雖然知道這本是大隋地遺產,無論是誰繼承了這基業,只要稍加修養,就可得盛世,但是此時身為主人,君臨天下,感慨別有不同。

    “朝廷設市政署,管理城中一切買賣,以統一度量衡和戥秤來衡量,又有新錢發行,因此現在城中越發繁榮了,此是德政,不過,大水養得多種魚,北雷南香雷九指,最近入得長安,和明堂窩胡佛并立。”

    雷九指似乎是師承于魯妙子,內閣大臣學生作這行當,似乎大是不妥,有心干涉,但是想了想,還是算了。

    面對這種情況,楊宣凝笑了。

    城中繁榮如此,不能不說國事政局已漸趨平定興旺。

    如今他才二十一歲,已經為皇帝,能做多少事情啊!

    更因他是來自二十一世紀地人,雖然身為皇帝,但是還是能從一個更超然地角度去看待這時代的一切。

    五胡入侵地結果,其實就是漢族和胡族的一次混血和融和,原本歷史上,上天選擇半胡半漢的李世民作為皇帝,也可以說是氣數,如今這點已經被他改變。

    改變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楊宣凝極不認可這種民族融和,融和本是大道,但是卻只有“漢體胡用”才是正道。

    可是,李世民創造的時代,不拘泥胡漢之別,卻只導致了漢族文化、技術、經濟、政治向胡族輻射,眾所周知的日本大化改新,就是全盤吸取唐朝文化,奠定了日本的氣數。

    至于草原上民族,甚至包括吐蕃,都受到了影響,深刻的影響日后地歷史,后來一千多年。從遼、金、蒙古、清等侵漢凄慘歲月,都無一附帶著當年唐朝的影響。

    得中國之制,得中國之識,所以可篡中原神器。

    楊宣凝斷不允許所謂的萬國來朝遣唐使的大學習運動,當然,有許多東西是可以傳播出去地,比如中原地信仰。儒家的一些內容,但是萬萬不可傳播政治和科技技術。

    而怎么樣在這大轉變地時代里,創造屬于中國的文明,并且傳播隱藏無數暗門的學說和宗教,是一個大功德。大課題。

    若能如此,也就是為后世立天心,為天地行造化,身為天地人的人皇功德,就此建立了。也無愧于后世子孫。

    想著想著,楊宣凝地心里一陣陣發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