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正文 第一章 五年后-《帝途》
第(1/3)頁
光陰流轉,是明與暗的變化,常見于日夜交替的黎明和黃昏,也代指生命演替,因而有人朝氣蓬勃,日出而作,有人行將就木,日落盼歸。
盼誰歸?
盼少年歸。
透過指間,夕陽余暉游蕩林間,也隨秋葉灑落地面,染開片片金黃,鋪滿了少年回家的路。
還有一小段路就到家了,少年抬頭遙望山下,看見小鎮上已經炊煙縷縷,那戶人家也不例外。
爺爺做的面條該下鍋了吧?想到這兒,少年眼中飽含笑意,嘴角掛起晶瑩,于是緊了緊背上柴垛,加快回家步伐,得在面條起鍋之前把配料給爺爺送到。
就在胸前,少年心愛的小背簍里裝滿了他在山上挖到的竹筍、木耳、香蕈等物,都是頂好的新鮮食材,為此他差點沒跟野豬大打出手。
打是打不過的,因為野豬常常成群結隊出沒,一齊發作時嚇人的很,是個人都得犯怵。
但要他偷偷掰扯幾棵山珍就沒什么問題,畢竟和它們打交道也不是一天兩天了。
而是一年兩年。
打四歲起,少年已經能夠獨自進山砍柴,雖然運氣不太好,總是遇狼窟、近虎穴、挨豬恨、被熊攆,兇猛野獸見過不少,沒一個饒得了他,追著他滿山跑,好在少年早慧,體力也還行,每每險之又險地死里逃生,然后兩手空空回家去,委屈巴巴的沒好意思吃飯。
現在他學聰明了,天天上山打秋風別提多快活,逗豬遛虎不要太容易,背上一人高的柴垛和胸前滿筐山珍就是今天的收獲。
少年名叫聶朧星,沒有爹娘,沒有兄弟姐妹,家里只有一個爺爺,但爺爺不姓聶。
因為他是被收養的孤兒。
之所以朧星姓聶,據說是耳朵的緣故,朧星耳朵小小的,有些秀氣,雙耳疊起來剛好是個聶字。
名字不知是誰給起的,爺爺沒說,
收養他的爺爺卻連姓名都沒有,老人是個半還俗的和尚,由于平時治病救人、誦經渡死攢了些許德望,鄉親們都喊他大師傅,只有朧星知道老人的法號叫做“無有”。
自從老人無意中提起他來自兗州一個叫做白龍寺的地方,朧星就非常渴望去那里看看,甚至向往做個和尚,像爺爺這樣救苦救難的和尚。
鄉親們可都背地里偷偷管老人叫活菩薩哩。朧星跟著有光,嘴上不說,心里其實老神氣了。
奈何爺爺不答應,任憑朧星如何軟磨硬泡也不松口,別說遁入空門,光頭都不給朧星剃一個,又不告訴朧星為什么,導致“老和尚牽著小和尚回家”的溫馨畫面永遠只能存在于朧星夢里。
朧星不是沒鬧過,更小的時候,朧星賭氣,拿著刀子在自己頭上一頓刮,光頭沒剃成,賴利頭挺像,結果朧星到現在還沒摘掉“小賴子”的丟臉稱號,被鎮里的孩子笑話慘了。
大人偶爾也拿這事兒逗他,每天只是看著他紅了臉落荒而逃的模樣,小鎮上就要多幾分生氣,多幾處笑容。
不知道為什么,今天逗他的人格外多。
從山腳到鎮里,“小賴子”三個字不絕于耳,平時常夸朧星懂事的婦人們卻不開口,幾乎是男人們在說。
“呦,小賴子天天背了那么多柴下山,走路半點不喘,腰勁兒真大,以后誰家姑娘經得住你禍害?”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