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一七章 不服-《躍馬大唐(合作)》
第(3/3)頁
李光弼靜靜的坐在那里,雙目冷冷的盯著附和的十幾名將領。那十幾名將領忽覺氣氛不對,忙停止說話,呆呆的看著李光弼。
“來人,將吳天正和鄭子其二人拖出帳去,重責四十軍棍?!崩罟忮龊鹊?。
眾將領愕然發愣,吳天正和鄭子其正是剛才發言要撤軍的兩名將領。幾名親兵進得帳內,一邊一個駕著吳天正和鄭子其便往外走。
吳天正扭頭高聲叫道:“李帥,末將和鄭將軍犯了什么錯?”
李光弼冷聲道:“你們吹噓敵軍如何厲害,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這還不是錯?誰敢斷言我大軍便無三日攻破城池之力?你們在這里大言不慚,為敵軍鼓吹,是何用意?”
“冤枉啊,李帥,冤枉啊,我們并無此意啊。我們只是……”吳天正和鄭子其連聲叫冤。
“住口!本帥可不冤枉你們。就算你們并無此意,但實際上動搖了軍心。還有,你們想過沒有,若是我們此刻撤軍,王源的主力北上迎擊陛下率領的北路兵馬,這豈非是變相的對陛下不利?你們敢說出撤軍,難道是想置陛下的安危于不顧么?”
“這……”吳鄭二人均張口結舌啞口無言。帳中將領們也都啞口無言。李光弼這個理由其實牽強的很,但現在已經上升到了干系陛下的安危這個高度了,誰還敢爭論?若是從這個高度而言,四十軍棍可算是他們運氣了,直接砍了都不為過。識時務還是挨了這四十軍棍不要再爭辯為好。
“元帥所言極是,卑職適才便想到了這一點,只是沒來得及說。咱們目前只能進攻不能后退,這不僅是干系我大軍是否有骨氣,還干系到整個戰局。豈能說退便退?吳天正鄭子其二人一派胡言,其實是畏戰。卑職以為,此時有進無退,必須破釜沉舟攻破通州。而且在李帥的率領下,通州有何難以攻破的?卑職對李帥有足夠的信心?!倍娌皇r機的起身慷慨激昂道。
眾將領白眼一片,心中鄙夷之極。這家伙的無能導致了眼前的危局,現在又跳出來放馬后炮且對他人落井下石。他拍馬屁的功夫倒是不錯,在知道大帥的心思之后,他便出來附和大帥之言了,其為人何其令人不齒。李帥看來也早就饒恕他了。
然而即便不齒,他們卻又不能不裝出一副完全同意的樣子,紛紛點頭挑指表示同意。因為反對他的話,便是否定李帥的英明神武,傻子才會那么干。
吳天正和鄭子其哭喪著臉被推出帳外,按在地上打了四十軍棍,幸虧二人身體素質不錯,才熬了過來。鮮血淋淋的被攙進帳篷,又不能坐,只能爬在蒲團上繼續開會。
李光弼確實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孤注一擲攻城。他也知道,這時候軍心是渙散的,很多人已經喪失了斗志,都希望能夠撤軍保平安。但他們為了自保撤軍,自己卻不能如此。一旦撤軍,自己便再也沒機會回頭和王源過招了。三十萬大軍在手,這正是以多打少擊敗王源的最佳良機。一旦退兵,李瑁那里便第一個難以交代過去。但如何打消眾人想要撤軍的想法,并且讓他們知道自己攻城之心不容改變,便需要抓重點抓典型殺一儆百。
吳鄭二人很不幸成為了這個典型。一頓板子猛打下去,再加上弄個大帽子扣下來,誰還敢再提撤退的事情?
“諸位,我李光弼不才,但也身經百戰,身上大小傷口數十處。這么多年戎馬倥傯,雖有勝有敗,但我李某從來都未因為失敗而氣餒。李某認為,人活于世,便是這一股志氣。人若喪失了這股氣,便終身碌碌,難有出息。順境固然喜笑顏開,一遇打擊便從此意志消沉,這樣的人是李某最為不齒的。當年,我李光弼兵敗之事,手下最多只有兩萬兵馬時,也未曾因為這等逆境而自暴自棄。當年那王源曾以高官厚祿稱兄道弟來拉攏我,但我可曾一顧?”
“本帥看人還是很準的,本帥知道王源生有反骨,本帥豈會于他同流合污?,F如今,我朝廷五十萬大軍壓境,乃是諸位為朝廷建功立業平息反叛的大好時機,豈因這一時的逆境便生出放棄之心?要知道,現在要擔心的不是我們,而是那反賊王源。他的兵馬只有十五萬,我們有五十萬。我們即便在此被糾纏,北路大軍卻可勢如破竹。我們在這里堅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