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一三三、四章 傾覆-《躍馬大唐(合作)》
第(3/3)頁
鄭凱之屁滾尿流的滾回了長安城中,跟鄭秋山原話轉述。鄭秋山惱怒不已,但他當然也不愿意就此翻臉,惹的王源立刻攻城。他可沒信心能守住長安。
深思熟慮之后,鄭秋山再一次派遣鄭凱之來到城外神策軍大營。這一次鄭秋山提出,兵額可以減半,權力可以削減,但第三條不能變,要保證自己能安全撤離長安。
王源再一次將鄭凱之踢出了大營,讓他轉告鄭秋山,兵額最多只能給他兩萬。節度使之職可以授,但決不許割據自專。第三條不能接受,神策軍須得即刻接管長安城,最多寬限三日。若不答應,便等著破城。
鄭凱之灰溜溜的回城,不久后又灰溜溜的出城。一個晚上,鄭凱之累得跟狗一樣,來回城外城內跑了五六趟。終于在天亮前,最終雙方達成了最終的條件。
授予鄭秋山嶺南節度使之職,允許統領兵額三萬五千人。朝廷下旨公告鄭氏之功,并保證不會對鄭氏無故降罪,保全鄭氏家族成員的安全。神策軍撤兵五十里,并在十天之后進入長安。
很多神策軍的將領們對王源為何會花費功夫跟鄭秋山這般討價還價,而且居然還答應了他這些條件很是不解。他們不知道的是,王源之所以這么做正是和鄭秋山的一種心理的博弈。鄭秋山這個狐貍之所以提出這些條件,正是因為他并不信任王源。他可能嗅出了一絲危險。某種程度上來說,鄭秋山提出這些條件來也是一種試探。
而王源看似不斷的拒絕甚是嚴辭訓斥鄭秋山,其實正是從心理上化解麻痹鄭秋山。簡單來說,鄭秋山獅子大開口的要求,王源若是一口答應的話,這反而會讓鄭秋山覺得不可思議。因為鄭秋山自己心里也明白,那種無理的要求是絕對得不到滿足的,對方答應了,反而極有可能是一種敷衍。不斷的討價還價,駁斥和談判,反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態度,反而更加的可信。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市集上買賣商品貨物之時,雙方討價還價并不是壞事,那恰恰說明雙方有著成交的欲望。而當對方不跟你討價還價,對你提出的價格毫無意義,那反而會讓人覺得奇怪,反而會引起很大的疑惑。
王源知道鄭秋山的這種心理,鄭秋山想試探,他便陪他玩。不能逼得鄭秋山真的跟自己魚死網破,那絕非王源所想。但也不能讓鄭秋山覺得自己是在敷衍他。所以,王源耐心的陪著他玩了一晚上,不時的在鄭凱之面前擺出憤怒、無奈的姿態,便是要鄭凱之回去稟報鄭秋山,給鄭秋山一個自己是很在意這些條件,并且答應了便會遵守的錯覺。
這一切王源當然不會跟眾將明言。實際上眾將在旁憤怒的反應也是一個很好的麻痹鄭秋山的手段。王源知道自己已經變得越來越陰險狡詐,和以前那個自己已經判若兩人,但王源并不后悔這么做。只要能達到不戰而拿下長安的目的,這又能算得了什么?作戲總比流血要好。
鄭秋山確實相信了這一切,每一次鄭凱之回城后他都要不厭其煩的問清楚每一個細節。王源越是糾結,他便越是放心。協議條件達成的那一刻,鄭秋山終于如釋重負的躺在了軟榻上,長長的松了口氣。終于,在自己的努力下,鄭家沒有隨著李瑁的破船而沉沒,自己給鄭家指明了一個新的方向。去嶺南,雖然那里大部分地方還是蠻荒不化之地,但山高皇帝遠,鄭家有個光明正大的存身之處,將來招兵買馬加固城池,未必不是一方之王。他無意有什么其他的想法,在他手里,鄭家能成為一方諸侯,這已經是發揚光大了。或許將來,子孫手中有英明神武之人能夠開疆拓土建立不世偉業,那是后話了。自己能做的便是創造了這種可能。
數日后,朝廷圣旨下達。鄭秋山派鄭凱之出城領旨,自己帶著城中文武官員一干人等在城頭跪拜聽旨。從成都來的圣旨中對鄭秋山大為褒獎,贊譽他‘審時度勢,果敢立斷,擒逆報國,忠勇可嘉。’號召天下百姓‘頌其功,贊其勇,效其行,尊其忠。’。
圣旨中不但授予鄭秋山國公之爵,授予嶺南節度使,大將軍軍銜之外,對鄭秋山的兩個兒子也授予官職。長子鄭凱之為嶺南節度行軍司馬,次子鄭沖之為參軍司馬,并大贊他們為虎父熊子,一門忠勇云云。
圣旨被鄭凱之抱在懷里,坐在竹籃中吱呀吱呀的拉上城頭。鄭秋山等眾人相繼傳閱,父子三人相視而嬉,心滿意足。
頒布圣旨之后,神策軍果然按照約定開始拔營撤兵。一直撤到了六十里外,比之約定的五十里還多了十里地,盡顯誠意。同時,由高仙芝率領的一只五千人的兵馬進駐長安,一方面接手長安城交接李瑁以及一干追隨李瑁的文武官員。另一方面也是按照約定監督鄭秋山的行為,防止鄭秋山多帶兵馬,違背協議。
神策軍越是這么小心翼翼,鄭秋山便越是放心。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的時候,鄭秋山才不會去違背協議呢。于是乎鄭秋山立刻在城中兵馬中挑選出三萬精兵,挑選了十幾名立誓追隨的將領統帥著。與此同時,鄭凱之開始在城中搜羅財物,裝了幾百輛大車。一天后,鄭秋山率領這三萬兵馬離開長安,急速南下。
一切都是那么的順利,鄭秋山父子率三萬兵馬保護著幾百車的財物一路往南。三天后過了潼關。抵達潼關的當日,天降大雪,一夜過來,積雪厚達尺許,道路泥濘難行。鄭秋山不怒反喜。這場大雪來的太是時候了,他本擔心神策軍若是反悔的話,他們的騎兵會在數日內追趕上來。但這一場大雪下來,道路被大雪封鎖,他們是別想追上來了。這真是天助自己。
兩日后,鄭秋山父子的兵馬抵達了商州。他們之所以沒有選擇從東南方向,而是選擇借道商州奔向荊湖一帶,也是為了小心起見。畢竟一般而言,南下必從東南楚州一帶經江淮之地南下。走荊湖一帶其實是選擇了一條難以行走的道路。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