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修路-《學完自己的歷史后我又穿回來了》
第(3/3)頁
虞錦提筆蘸朱砂,在奏章末處批了個“準”字。
折子著人發回,虞錦的心思卻沒從這上面挪開。
甘肅的貧困,不是一年兩年的事了。這地方天氣也極端了些,什么旱災水災都常找上門,冰雹都砸過好多次,百姓們想靠種田為生真的很難。
上輩子的時候,朝廷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也花了不少力氣。從減免賦稅到調集錢糧,變著法地想讓當地百姓過得好一些。
就連官員都撤換了好幾任,但也都收效甚微,百姓們始終在貧困線周圍徘徊。
這回去二十一世紀走了一趟,虞錦倒有了點別的主意。
她初中時有個同班同學就是甘肅的,據說很多年前家里也很窮,后來在國家的政策支持帶動下慢慢富了起來。
——靠的不是種糧,而是種藥材。
甘肅這地方,糧食難活,但藥材似乎有不少。只不過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下,百姓們有點“迷信”糧食的重要性,不太往其他產業上發散思維。再者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沒那么高,藥材、水果這類東西種多了也確實有賣不掉的風險,很有可能血本無歸,比不得糧食只要人活著就離不開。
不過……
虞錦想想,縱使很多客觀因素不一樣,未來的扶貧思路應該也還是可用的。
甘肅這地方若適合種藥材,那總比硬種糧強嘛。至于擔心產量過剩賣不掉,或許可以讓戶部先核算一下大概的需求量?
這思路一打開就受不住了。
西南挑了幾個村子在開義務教育試點,北邊再挑幾個郡縣搞脫貧攻堅戰試試看?
咝……或許真的可以??!
反正試行范圍都不大,若不成,這個虧朝廷吃得起。
若成了,來日慢慢推行開,對百姓百利而無一害。
.
是以接下來的幾日,虞錦都在與戶部商量這事。
和義務教育相比,戶部到對這事沒那么多反對之聲,因為甘肅一地原也已有幾個大藥商,可見種藥材確是可行。
只是要大家都種、還有核算需求量的問題,說來輕松,辦來可不太容易。
“且先試一試,只挑幾處地方,一時算不太準倒也無妨。”虞錦邊思量邊道,“試行里可以先與京中的幾處大藥鋪談一談,看他們可否從那邊的藥農手里進藥,朝中予以適當貼補。”
生產、銷售一條龍服務。
戶部尚書斟酌著,不敢將話說得太死,只應道:“臣試一試。”
“這事不能操之過急,你們且好好想想,也與工部議一議。”虞錦道。
戶部尚書面露不解:“工部?”
“嗯。”她頷首,“如若辦成了,藥材總要能輕松運出才好,不能讓鄉民在運輸上花太多的錢。你與工部議一議修路的事,看看到時候如何安排?!?
未來有句俗話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待得戶部尚書告退,虞錦暫且沒急著繼續看折子,歇了歇,喝著茶問鄴風:“恒王來了么?”
恒王是她母親的妹妹,她的姨母。前陣子一直不在京里,兩天前才著人進宮傳了話說回京了,要來看看她。
卻聽鄴風回說:“半個時辰前進的宮,先去見了方貴太君,然后……去見元君了?!?
虞錦嚯地抬頭:“朕這就去德儀殿。”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