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安頓-《穿成年代文里的傻白甜》
第(2/3)頁
他從棉襖兜里又掏出三個雞蛋,雞蛋已經沒有熱乎氣兒了,不過陳清風也不怕,他倒了熱水燙了燙,說:“這樣就不涼了,我們三個人一人一個。”
他們家,從來都是不偏不倚。沒得那些當爹娘的要讓給孩子,也沒得要把好吃的讓給家里男人,這些都是沒有的。反正只要有好吃的,都是平分。
三個人吃掉雞蛋,陳清風點著飯盒,神神秘秘的說:“你猜這是什么?”
姜甜甜歪頭想了一下,說:“饅頭?米飯?”
陳清風搖頭,小七趕緊搭話兒:“是碴子粥。”
陳清風:“錯!是咱們那邊不吃的!”
姜甜甜好奇的打開飯盒,看到飯盒里碼了整整齊齊的兩排生煎。
姜甜甜吞咽了一下口水,說:“看起來很好吃。”
小七納悶:“爹你騙人,包子咱們那邊也吃。”
陳清風:“做法有點不一樣啊,這是生煎,來,嘗一嘗。”
一家人也不含糊,立刻動起嘴。
不得不說,一頓很好的早飯,那可真是美好一天的開始呢。
陳清風:“我今天早上出去打聽了一下,現在一般往外租房子的,都是大院兒。主人家自己住一間房,往外出租一間房或者兩間房貼補家用。”
姜甜甜:“我猜到了。”
其實夫妻倆的本意還是租一個樓房,既干凈又方便。
如果照姜甜甜說,最好什么都自帶,廚房茅房一切都有這樣的。這才方便呢!不過,似乎不怎么好找呀。
她說:“咱們先看看,如果能租到樓房自然更好,如果租不到,大院兒也行吧。反正兩手準備,總歸不能拖太久。”
陳清風:“我曉得。”
夫妻倆商量好了,很快進入了找房子階段,接連看了三四天。原來他們覺得,可能想往外租房子的人沒有那么多。但是真的找到門路開始看房子之后才發現,也不是這么回事兒。現在這個年頭兒還是太窮了,所以即便是不許投機倒把,但還是有人把自己的房子悄悄的租出去,給家里貼補點家用。
畢竟,在城市里生活的成本也賊高。如果家里人多又沒有那么多的工人,可真是就更加的艱難了。
就在夫妻倆看房子的第二天,他們終于看到了一處可心的房子。當然,要說這是他們比較希望的樓房,那也不是。不過這院子,保持的相當不錯,處處都很干凈。各個屋子之間還有連接的石子兒路,房主人也不錯。
前前后后足有三百來平,四四方方的布局,一共八間房。
房主是一對老夫妻,一進大門,正面就是四間房,分別住了老兩口和老兩口的大兒子一家四口。左邊的兩間房住的則是老夫妻的二兒子一家三口;右邊這兩間,原來住的是老夫妻的三兒子一家三口。
不過老夫妻三兒因為工作調動關系去了深圳,所以這邊房子就空了出來。
別看老夫妻房子不少,但是他們并不富裕,家里正八經的工人也只有大兒子和二兒子,還是接了老兩口的班。兩個兒媳都是臨時工。至于老三一家,他們夫妻雖然都是正式工,但是因為接班的事兒跟老兩口鬧得不太好。所以關系很疏遠。家里過的艱難,老爺子就想到給這邊的兩間房租出去了。
他們的房子保持的好,因此要價一個月五塊錢。
這算是要價不低,所以租了兩個月都沒有租出去。
雖然陳清風還沒有確定要租下來,但是已經分分鐘就把這家子的底細打聽出來了,姜甜甜由衷的感慨:“你這要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還真是搞地下工作的一把好手兒啊。”
陳清風:“我這是知己知彼,畢竟我媳婦兒和兒子可都太重要啦。”
一家三口又看了一天,眼看就要開學了,也確實沒有更合適的房子,索性就拍板,定下了這里。這里最妙的是,在其他方面也合適,不僅距離陳清風和姜甜甜的學校近,拐過這條街,距離他們“家”也就二百米,還有一個托兒所。這正好在夫妻二人上學的路上。千里迢迢的,陳清風和姜甜甜來滬市帶的生活用品不多,大多都是衣服被褥。
所以真的住下來,兩個人才發現家里的東西,實在是太缺了。
姜甜甜惆悵:“買什么都要票,我感覺我們太難了!”
陳清風:“慢慢來吧,等我們開學,應該也會發一些票據的。”
“只能這樣了。”姜甜甜盤算起來:“缺暖壺,缺臉盆,缺碗盤,還缺水杯……”
至于其他的,更是數不勝數了。
陳清風:“對了,我有辦法了。”
姜甜甜:“咦?”
陳清風:“我們去買罐頭吃!罐頭瓶子可以做水杯呀。”
姜甜甜一愣,隨即點頭:“小風哥哥,你真是超級聰明的。”
想到好吃又可口的罐頭,一家三口彼此對視一眼,立刻唏哩呼嚕就開始穿大棉襖了,動作快得很。陳清風把門鎖好,說:“走吧。”
一家三口剛出門就看到方家大兒媳下班回來,她客氣的打了招呼:“出門兒啊。”
姜甜甜:“對呀,我們這邊什么也沒有,實在是不太趁手,想出去轉轉,看看能不能買到點什么!”
“要的要的,過日子缺東西實在是糟心。你們快去吧,傍晚涼,早去早回。”
對于姜甜甜一家三口,他們是很滿意的。雖然還沒有相處,不知道人怎么樣,但是人總歸是多少看臉。只看臉,就覺得他們一家三口人不差。更不要說,聽說還是大學生,這年頭大學生太稀罕了,這不僅僅代表了有文化,也代表了將來可以前程似錦的。
退一萬步講,這些都跟他們沒什么關系,他們一個月總歸能賺到五塊錢,要知道,她做臨時工一個月才十五塊,這可是趕上她三分之一的工資了。自然是希望他們長久住下來呢。
她又說:“路上小心啊。”
姜甜甜:“好的呢!”
她出了門,低聲說:“這家人還挺熱情的。”
陳清風笑了出來:“是啊!遇見好相處的鄰居,總比遇見眼高于頂的強很多。”
他們這段日子看房子,也遇到過破破爛爛也要看不起外地人的本地老阿姨,不曉得優越感在哪里。不過,他壓根就不放在心里啊。有本事,比誰錢多啊!呵!
陳清風夫妻討論這家人,這家姓方的也討論陳清風一家三口。
方家老太太的話就是:“儂看他們是外地人啊,將來許是比我們家有出息的。”
這話倒是不假了,人家是正八經的大學生啊,又是那樣好的大學,將來可不會差了。
方家小兒媳今天休息沒有上班,姜甜甜他們搬家的時候,她有過去幫忙,她小聲說:“我覺得,他們家條件不差的!你們他們家人穿的就不差。那個小姜今天問我,哪里能買到煤球或者蜂窩煤。聽說也要票,跟霜打的茄子似的。”
說到這里笑嘻嘻:“她說他們家賊怕冷,怕凍壞了!你說說,他們是打東北過來的,還怕咱這邊兒的冷。他還問我哪兒能買到柴火呢!你說哪兒有地方賣這玩意兒啊!”
方大娘:“我小時候,那個時候我爹還會在山上撿草,然后送到城里賣給那大食鋪子呢!不過這都幾十年了,哪里再有了哦!現在……哎!”
方大娘一下子就反應過來,她小聲兒:“他們是不是想買柴火?”
“那是的啊,他們總不能不做飯不燒炕吧!他們又怕冷。”
方大娘若有所思,隨后低聲:“我曉得了。”
自從把活兒讓給了兒子,他們老夫妻在家里也沒啥事兒,如果去撿點草回來就能貼補家用,倒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主意。
當天晚上,方大娘就叫了姜甜甜,兩個人嘀咕了一會兒,很快的達成了共識,一捆草一分錢。
方大娘高興,這不僅多了房租,還多了貼補;而姜甜甜也高興,他們家過來本來就什么都缺,現在他們馬上就要開學了,自然也沒有時間去搞這些。有人愿意賣,他們就愿意買的。
就這樣,雙方真是皆大歡喜。
安頓下來之后,夫妻二人又將小家伙兒送到了托兒所。距離他們比較近的這家托兒所一個月是五塊錢,中午管一頓飯。每周休息一天。
這算是最近比較貴的一家了,聽方大娘說,遠一點也有的,價格在三塊錢左右。雖然他們家的孩子沒有送過,不過聽說跟五塊錢的肯定沒有辦法比。
其實方大娘都想說,不如給她一塊錢,她幫著帶孩子。但是這話在嘴里轉了幾個圈兒,咽下去沒說。
要是普通人,她許是就說了。但是人家是讀書人,讀書人都講究教育,她一個老太太,自認為是教育不了什么孩子的。也不好就這樣給人家孩子耽誤了。
這一大家子,雖然有些小心思,但是倒也不糊涂,所以不難相處。
忙忙碌碌的租房,忙忙碌碌的搬家,又忙忙碌碌的為孩子找托兒所。等待一切都忙好了,他們才感覺到開學的氣氛。夫妻倆都長得好,所以一入學就引起旁人的關注。不過兩個人都完全不避諱自己已婚的身份了。
因為是第一年恢復高考的關系,好些人年紀都不小了!也有一些下鄉的知青,大概是因為在農村的辛苦勞作,顯得比實際年齡大不少。
其實陳清風和姜甜甜都不算小。
陳清風二十七周歲,姜甜甜二十五周歲的“高齡”,在同學里算是年紀不小的,但是你看他們外表,說他們是應屆考生,不到二十歲,完全不讓人懷疑的。
長了一張小清新的臉,在這方面就比較讓人羨慕嫉妒恨了!
其實他們倆也不算是傳統那種濃眉大眼的俊男美女長相,若是說起來,他們都有點點寡淡,但是陳清風偏清冷校草,姜甜甜則是小甜姐兒。單獨拎出來一個,未必那么出名。
但是他們是小夫妻,又考上同一個學校,在同一個班級,整天同進同出,孟不離焦焦不離孟的。這就比較出名了。相當于,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沒幾天的功夫,別說是他們系了,就連別的系都曉得,他們新聞系有一對夫妻,郎才女貌,十分出色。
按理說,都是一屆的學生,他們夫妻這么出風頭,該是不討喜來著。但是事實證明,完全不是。他們兩個人還真是游刃有余。一直都格外的討人喜歡。
沒辦法,長得好又嘴甜,誰不喜歡呢!
而且,還會來事兒。
別看陳清風和姜甜甜報考的時候一百二十個忐忑,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入學成績已經是偏上游了。畢竟,他們復習的時間長,人也不是個笨蛋,那就比別人多了不少的優勢。
要說前幾名,那也沒有,不過也相當不錯。
正因此,陳清風倒是被任命為班長,搞得他自己都有點懵逼的問:“班長應該不是選擇學習最好的同學嗎?”
他們的班主任含笑問:“那學習委員誰來干?”
陳清風:“……”
班主任:“班長就該選擇個人能力比較突出,比較能夠撐得起事兒,成績也在優秀以上的同學。我覺得你是最符合這一點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