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78 躬匠精神?-《我在現實世界單機種田》
第(1/3)頁
這兩位川崎的老師傅之所以會如此吃驚
是因為在機械加工領域,單純靠機床的切削工藝一刀下去定距成型,而且公差達到小數點后7位全部為零,那是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事情!
因為機床的刀口在下落過程中,與切削的材料接觸擠壓后必定產生熱效應,進而引發一部分的材料形變。
有形變就會產生定距公差!
哪怕是這個公差非常微弱,不通過專業的高倍率成像設備去觀察,或者說激光干涉儀去定距測量都發現不了。
但是客觀事實上存在的公差,在超精密加工中是注定繞不開的因素。
因此,這些大師傅想要切出想要的尺寸長度,必定會為之后的研磨環節預留出一定的尺寸來。
簡單打個比方,想要切出標準1厘米的超精密棒材。就得提前預留出研磨的彈性尺寸,得切到1厘米多一絲或者一微米的距離,好讓后續的研磨師傅參與其中把多出來的距離一點點研磨掉。
如果切地比1厘米短了一絲,那么研磨師的手藝再好也憑空變不出這短了的一絲誤差,材料就得直接宣布報廢。
至于在加工型材期間為何要用到手工活,而不是單純靠工業機床,也是出于這個原因。
是機床就會有公差!
只有輔助大師傅的手藝才能把公差調整回來。
說句不開玩笑的話,就連各國最先進的工業母機,都是人手+設備輔助一點點手搓出來的精度。
而在超精密加工的研磨領域,華夏過去一直都是處于追趕第一梯隊的水平。
一直到出現了幾位能靠手搓達到納米級的特級技師,才一改之前的落后狀態。
不過這些特級技師一般都是華夏的國寶級人才,屬于比過去8級鉗工還牛逼兩個檔次的神工一列。
這樣的人才大多都在國營單位里工作,負責保密性質的航天器、戰斗機等軍工零部件的研磨,不可能出現在民營商業化領域。
所以,當這兩位川崎的大師傅在看到這件竹蜻蜓玩具的尺寸定距,居然一下干穿了激光干涉儀的公差度數后,腦子里一想到的:“這玩具會不會是華夏那些特級技師出手做的?”
如果不是那些號稱神工的特級技師出手,單靠一家華夏的民企遠不能做到這種納米級的研磨精度。
壓根就沒深入去想,這件玩具的邊長精度公差,其實遠遠超出了他們手中這臺納米級激光干涉儀的測量極限!
哪怕是厘米小數點后再多拉100個零,都測不出它的公差值。
……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