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和平之音-《上命昭唐》
第(1/3)頁
光化元年元肖,乙弗城冷意尚深。
寥廓的原野一望無際,牛心川畔積雪朵朵,院中屋檐結(jié)滿了冰柱。
東衙大相背負雙手,巡視駐扎在城內(nèi)的貴族桂軍。在他看來,桂軍兵強馬壯,悍不畏死,就是數(shù)量較少。且各家領(lǐng)主們各有想法,心不堅定。
在城內(nèi)轉(zhuǎn)了一圈,他來到城外連寨。
一看,更是神色陰沉,心如死灰。
遠方流來乙弗城的河水已成為爆土揚塵的工地。唐軍發(fā)動數(shù)萬仆從軍、雜種婦老、民夫,在上游筑壩攔河。
看來是吃了秤砣鐵了心,要一條道走到黑,跟他們持久戰(zhàn)出個輸贏。
“大相,李皇帝意圖已然清晰,就沒想過攻堅!”各大家族的將官緊隨其后,剛帶著騎兵在河邊和唐軍打了一仗敗歸的蔡邦贊卓罵道:“以在下之見,還得主動出擊!”
寨子里有兵有民有牲口,人畜同居,臭氣熏天。
墻根下倒?jié)M了凍死的人畜尸體。
“俺們?nèi)笋R不缺,糧草卻撐不住這么多人馬消耗太久。”贊卓嚴肅道:“再拖倆月,不戰(zhàn)自潰。”
吐蕃人打仗,多是劫掠為生。這回來抵抗李皇帝,事前備了輜重,都是大相再三堅持的。數(shù)量不多不少,養(yǎng)桂軍半年沒問題,可現(xiàn)在還有數(shù)萬奴隸、屬部之流。
“大相不可!”麴步查連忙說道:“李圣勢大,號稱十萬虎賁,固是虛言自壯,三五萬還是有的。常言道,一漢當(dāng)五胡,一唐殺十胡。”
“昔劍南會戰(zhàn),我十萬大軍為五千成都突將所破。”
“靈州之戰(zhàn),六萬步騎敗于數(shù)千朔方軍………”
“沒有十倍兵力優(yōu)勢,萬不敢與唐軍野戰(zhàn)。”
“再者李圣之軍,以仆見聞,比大歷、建中之時,只強不弱。”
“還得守。”
說完,麴步查心中一憐。
巢亂那會就該聯(lián)合東進的,若能除掉李氏皇族,中國分崩離析,高枕無憂矣!
可那會,大家畏懼京西北八鎮(zhèn)實力猶存,諸侯之師云集。
退一步就是景福年,當(dāng)時李圣尚弱,去支援河渭,聯(lián)合迎戰(zhàn),將唐軍擋在渭州以東也不難。
但大相們懂得唇亡齒寒的道理,卻都不愿意為了那些賤民為了別人流血。
都覺得李圣不會西來,都是想的偏安一隅。
現(xiàn)在再看看呢?
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
可恨啊。匹夫豎子,不足與謀!
看到那些投誠部落的結(jié)果,他都想降了。
以自己家族的身份和子弟才學(xué),以都子靈賢菩薩的美艷,何愁仕唐無前途!可惜妹妹聽說那是個變態(tài)的色中惡鬼,滿口黃牙的血手人屠丑八怪,絕不肯委身。
以私心講,生死操于人,從規(guī)則制定者變成別人規(guī)則的服從者,也是麴步查有些不情愿的。
“大相,我也想說兩句。”麴步都子披著紅衣走出,柔聲道:“可以跟義軍議和,或向王室兩系稱臣,具體而言,就是我們分道揚鑣,各自依附他們,換取回到雪域高原的機會。”
“都子,別說了,俺沒廬氏與那幫賤民不共戴天!”
“狗屁王室,老子可不認他本教贊普!”
突然,東衙大相拿手狠狠敲了一下寨墻,眾人安靜了。
“知道了!主意好!”大相忍著怒火,老臉發(fā)紅。
回去求這些人,和對李圣下跪有什么鳥別。
“大相,那便伺機出城戰(zhàn)斗?”贊卓湊上來腦袋,咬牙道:“搏一搏!”
眾人一起看向東衙大相。
“再遣使覲見。”東衙大相嘆道:“看圣人到底要什么條件才肯退兵。”
“光是財貨美姬是不能的。”麴步查沮喪道:“上次覲見,聽到只有這些東西,仆直接被他的大臣趕走,門都未能進得。”
“加錢!”東衙大相掙扎良久,狠狠道:“大大的加錢,五十萬貫錢,五十萬匹絹,五十萬頭牲畜奴隸!金銀二十車!工匠五百名!”
啊?
贊卓眼一睜,驚呼道:”是不是太多了?”
“渾蛋!”東衙大相大聲呵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閉嘴!”
“大相,還不夠!”麴步查前趨三步,正色道:“這恐怕只能勉強夠他們的出兵費用,其焉可受?”
“那得多少!”有人不耐煩的喝問。
麴步查心算一番,不禁咬緊了嘴唇:“以后每年還得進貢,在這個基礎(chǔ)上的二分之一!”
“渾蛋!”這話一出,罵他的卻不再是東衙大相,眾人皆是神情不豫。
“那就去野戰(zhàn)!”麴步查抿嘴舉拳,表情上進:“戰(zhàn)!斗!”
眾人又是死一般沉默。
賤民死則死矣,他們貴種的命可冒不起險。這么些年安逸下來,他們也失去了血氣。但花錢買平安又覺得肉痛。
這就難辦了。
蔫蔫里,只有東衙大相一人不懷好意地掃了一圈:“各位的心情,我理解。”
“但性命、地位、權(quán)力與財貨孰為貴賤,各自心里都有答案。什么渭州金城,靈夏,李圣一擊即潰,這些人的慘狀想必也都有所耳聞。所以,還望保留意見,避戰(zhàn)保全。”
“李圣不過是求財求名,只要不是奔著屠了我們來的,就都萬事有的談。”
“再和他談?wù)劇!?
東衙大相沉思良久,拍拍麴步查,補充道:“再加三條,俺沒廬氏可以質(zhì)子入朝,受唐官,以唐法治地,比尚延心故事。東軍西府盟會,可派兵聽用駕下,助李平叛。”
“北湖沿岸及以北富饒之地,可以割讓與唐,我們退回天寶山以西,只求南湖作為棲身之地。”
眾人有的表情陰沉,有的滿含期待,還有的在嗡嗡議論,似是分析其可行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