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鐘樓的久遠軼聞-《少姝的山水》
第(1/3)頁
幕布在鑼鼓聲中徐徐拉開,大戲準備開演了。
店鋪里響起了董貨郎的唱誦,他極富感染力的悅耳戲文,與臺上各樣角色的演繹銜接地恰到好處:
先前戰亂時節,有一家三口從泌源一帶逃難至界休義棠,做的是打鐵鑄件的營生。
(義棠:介休古鎮名,為今之義棠鎮。義棠出產的鐵器因質量上呈而久負盛名,清嘉慶版《介休縣志》卷四“物產”項中有載,“北鄉蘆葦,西南煤炭,辛武鹽場,義棠鐵器,洪山磁(瓷)器,一邑之利溥矣”。)
起先,這家男人只是打些家具器皿,高超的技法漸漸傳揚開來,生意日漸興隆,甚至接攬過綿山上鐵瓦寺的修繕事宜,寺廟屋頂上的鐵瓦在日頭下熠熠生輝,燦爛奪目,看者無不嘆為觀止,鐵匠的手藝一舉得到了官府的認可。
(東漢鐵瓦寺:綿山古剎,據清代《汾州府志》和《介休縣志》記載,該寺建于東漢年間,位于綿山北峰,有正殿一處,東西偏殿兩處。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東西兩廂為僧寮。因該寺處于綿山海拔高處,普通瓦片經常被北風吹裂,正殿屋頂上覆鐵瓦,故以名之。鐵瓦寺廟貌雄偉,四周古樹環繞,為佛教高山寺廟中的勝境,民國時寺廟遭日寇焚毀。廟北側有摩斯塔,海拔2120米,為綿山景區最高點,為紀念綿山唐代高僧摩斯所建,遺跡尚存。鐵瓦寺廟貌雄偉,四周古樹環繞,為佛教高山寺廟中的勝境,民國時寺廟遭日寇焚毀。清光緒年間,曾發現一片該寺的鐵瓦實物,而這塊鐵瓦不是鐵瓦寺始建時的實物,而是鐵瓦寺修繕時的實物。也就是說,鐵瓦寺始建于東漢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時隔四五百年后,唐朝年間整修時,使用了唐朝仿制的鐵瓦。晨鐘暮鼓中,鐵瓦寺已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恰逢后土廟要舉行盛大的打醮儀式,急需鑄造一口新鐘,縣衙管事的便找了來,鐵匠興高彩烈地滿口應下,并收到了不菲訂金。
他將全副精神投入其中,加心刻意地忙活了九天,一口金光閃閃的大鐘終于完工。可是,惹了怪了,不知是何緣故,這口鐘就像一根楞木頭似的,無論人怎么敲它,也不發一聲。
(加心刻意:介休方言,形容做事認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
(惹怪:方言,形容事情有古怪。)
——小鼠們的舞臺上,真擺好一口鐘,幾乎沒被眾鼠踹翻,同樣沒有聲響。
鐵匠想法設法,改進工藝,接連又重鑄了三口,還是外甥打燈籠——照舊,這可急壞了他,你們看,他是飯也吃不下,覺也睡著不著,日夜寢食難安。
——這時上來一位戴著頭飾的小鼠,鐵匠的女兒登場了。
大家聽到了鐵匠家女兒內心之中細聲細氣地獨白:“父親已收了府衙的訂金,要是造不好,名聲壞了是小事,如果耽誤了典儀舉行,官府怪罪下來,那是要掉腦袋的呀!只好橫下一條,如此這般……”
她來到鐵棚,對氣餒無助的父親說道:“父親,我們明日只好再重鑄一口,澆鑄一旦開工,你就喚我,喚過之后一定要一門心思鑄鐘,女兒做什么你不要管,這口鐘肯定會響!”
老父親聽完,問女兒的打算,女兒只答:“這個你不用操心,只管照我的說的做就行了。”
鐵匠見問不出個所以然來,便半信半疑地點了點頭。
一切準備停當,臨澆濤時,他高聲呼喚起女兒來,但見女兒妝扮了一番,宛如天仙。
她隨著父親的喊聲,急步來到鑄坊,那老父親還沒弄清怎么回事,她已經悄無聲息地向才剛化好的通紅的鐵水跳下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