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48章 長夜明燈-《少姝的山水》


    第(1/3)頁

    “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少姝唏噓,天道與人性在先賢的眼中已然澄明透徹,“而在不斷修正以追尋完善人道的儒家眼里,無分人牲或人殉,皆不啻為徹頭徹尾的野蠻陋習。孔夫子說過,做草扎的人、馬殉葬,顯得心地仁厚;刻木偶人來殉葬,則太殘忍——雕刻得越逼真,就越近乎用人殉葬。”

    (“天之道”句:出自老子《道德經》。天之道,指的是天道,即自然規律,有多的就減少一些,不足的就補充一點,盡量均衡;人之道,指的是人道,即人性,和天之道是相反的,弱肉強食,有富余的人不會滿足,仍然要去奪取那些已經有所不足的人。)

    (孔子說祭祀的明器俑者:出自《禮記·檀工下》。孔子謂:“為明器者,知喪道矣,備物而不可用也。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不殆于用殉乎哉? 其曰明器,神明之道也。涂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孔子謂“為芻靈者善”,謂“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明器,指的是下葬時帶入地下的隨葬器物,即冥器;俑者,指的是用以代替人殉的陶俑。“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對孔子這句話的解釋一直有爭議,結合他的“為俑者不仁”,表明孔子不贊同以陶俑陪葬的態度,原因就是陶俑太像真人了。可見儒家重視禮的同時,更強調要有發自內心的仁愛,用禮來昭示天道人情,天下國家才能做到合乎規范。)

    子獻由衷贊嘆,語帶憧憬:“正是,儒家對日常一切的闡發——包括禮學——恰如亙古長夜倏忽盛起了明燈,為可憐世人燭照驅趕心中的混沌迷惘,自那之后,凡人身上有了屬于自己的生命,絕不該隨時被迫終結于不曉得什么人的葬坑里,可以開始做個頂天立天的君子人了。”

    少妍的情緒依然留在憂憤的震蕩中,她深深吸氣,好整以暇,繼續抨擊:“殺人不見血,吃人不吐骨頭,生命任意遭到屠戮的惡行居然延續了那么多的世代。生在彼時的可憐眾生,到底生出來做什么呢?凄慘悲愴的命運一早注定了,成為等同太牢少牢的獻祭物,便是想選一個稍微不那么痛苦的死法,也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太牢少牢:舊時祭禮的犧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少牢在祭品的規格中低于太牢,《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順著她的思路,少姝應道:“對,人性殘酷恰在于此,無數的可憐可嘆的女孩兒或稚童,他們之所以被選中,無一例外是弱小的,——祭祀必要獻上難得的寶物,還有什么能比人命更珍貴并足以令神靈滿意的?同時,還必須是擁有擇選權柄之輩犧牲得起的。當中過程可想而知,在冷血自私地算計中完成了精準無誤地衡量取舍,于是,弱小被一再地犧牲掉。”

    少妍領會到了她話里的意思,傷感地喃喃低語:“不是因為你弱小,你就沒有用;正是因為你弱小,你的一切都要被巧取豪奪,包括在他們眼里你那等同于獻祭之物一般的性命。”

    “祭禮緣何會吃人?不,是人要吃人,而吃人的人斷不肯大方承認,故此扯出天地神靈的高明幌子,再虛張聲勢,也是一個大大的私心。天地之間,凡有血氣之屬,莫不當愛其同類。所謂敬神實則陰毒的祭祀根本不符合禮的本義,背棄了人性不說,同樣有違天道。”子獻冷笑幾聲,胸脯劇烈地起伏著,益發語出驚人,“雖說不敢再擺到明面上來,然而吃人卻從無銷聲匿跡。托詞時時改頭換面,盡揀了好聽的說,偶爾披上禮教的外衣,被別有用心者斷章取義,混淆是非,一不留神就會給他們蒙騙了去,可悲到詭譎難解的是,被騙去的人,作了活的明器俑者,往往愈加自我感動起來,恨不得涕泗橫流!看吧,非得當心不可,要直截了當,辨他個巨細無遺,扒他個纖毫畢露!”

    (吃人:有沒有想起魯迅先生《狂人日記》里無人不知的段落: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形體上的吃人會演變為精神上的吃人,結果還是會使人形神俱消的,所以先生才會痛心疾首地吶喊“救救孩子!”)

    少妍聽著垂首下去,思索片刻,才又沖著少姝會心微笑道:“初時覺得哥哥言辭多有偏激,莫不是雜七雜八的書讀得太多——像今日這些個‘一二三四五’積郁胸中,年深日久——克制不住時便要發狂?細想又不是,書里的東西終歸要用到自己身上才對,不學不用的話,真能解出書中的原汁味嗎?”

    “是以才說,一定要讀書啊,修習圣賢之道,原本還不是要人去到多么高不可攀的地步——畢竟像西門豹出將入相、彪炳千古,也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至低至少的層度,讀書會讓人活得像個人。”少姝面孔上滿布虔敬之色,對于兄長的感言與見識,只覺得再贊成沒有,下回見了琺花,務必就說給她知道,就怕一經轉述丟三落四,“原汁味”又失掉好多,可惜,她眼下在這里該有多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