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重新長一顆心出來-《少姝的山水》
第(1/3)頁
“老天,莫非他們以為,如此這般裝傻充愣下去,女兒就會忘了他們之前的承諾?”
“呵呵,你再猜不到的。因本來就不信,她從頭至尾沒去開口。然而,篤定女兒不會計較的時候,什么跑腿辦事,看病延醫,家宅修葺,又無一例外地想起使喚這個‘老大’了——兒子金貴到四體不勤,剩下的女兒們選擇遠嫁,避之則吉——說來也奇了,人家氣焰不減反增,仍然理直氣壯地要她出錢出力,背負那些沒完沒了兼與他們利益攸關的大事小情。”
“哎呀又來,人心不足,談何內疚心虛!那……吳大嬸到底管沒管?”少妍強忍著自己的暴脾氣,臉色轉為相當陰郁。
“咱們矜貴的大姑娘真想知道?”王氏斜睨了女兒一眼。
“啊,還是算了。”少妍登時頹然,打心眼兒里不想再聽下去了。
設身處地,揣度吳大嬸心境之悲涼,鐵定已臻天地蒼茫、無以復加的虛無境界。
吃相如此難看,全因精明過頭。居然有這樣的父母,信心十足地把女兒當傻瓜撮哄,全然料不到,在原本一心一意敬著他們的孩子看來,自己活脫變成了上躥下跳的蹩腳丑角兒。
一種深深的可悲迫得少妍努力吸氣,想要甩脫那惡心反胃的異樣感。
“不學禮,無以立。無論人在什么年紀,都須謹記慎行。你阿翁阿婆常常教導子弟,孝慈之禮,僅僅著意于面上的揖讓進退、修飾言行是遠遠不夠的,應就瑣細儀軌由淺入深,逐漸體認到禮事的根本要義,對上的尊崇孝敬,對下的慈愛撫育,是順禮而行的兩面,缺一皆不成禮,不過淪為借著突顯一面來滿足個人私欲罷了,同修己安人的君子正道相去甚遠矣。
(“不學禮,無以立”句:出自《論語·季氏篇第十六》,大意是學禮則品節詳明,德性堅定,故能立。禮乃立身之本,如果不能做好,盡管道貌岸然,也只是個有缺陷的人。清曾國藩也說過:“先王之道,所謂修己治人,經緯萬匯者何歸乎?亦曰禮而已矣。”即是說小到個人修養,大到治國平天下,無不包含在禮中,由此可知禮的內涵外用,真是無所不備。 )
少妍立馬想起了子獻之前的“吃人”論調,想來是有其母必有其子,又不停地點著頭:“果然,天性純良的吳大嬸后知后覺,是個可憐的女兒,這一切放到任何人身上,最后只會是無窮的悲哀,哀莫大于心死。”
“這便是你有點門縫里看人,把她給看扁了。其實,死心個一回半回的也沒什么好怕,不妨從舊敗的灰燼中重新長一顆心出來,唯有清明而堅毅的心,有力氣打破以往幻象,從此腳踏實地,風雨無懼。像你吳大嬸呀,別人都覺著氣數已盡,準備踩到她奄奄一息下去,索性吃干抹凈最合心意,可她偏不,非要扎掙起身,更壯聲勢,恢復元氣不說,還生龍活虎地一展長才,竟比先前有過之而無不及!你說,此等樣人,怎不叫人欽佩!言傳身教,對孩子們而言亦是好事,昂然立世,總勝過機關算盡。”
原來如此,這才是母親的長篇閑話下來,實實在在想說給女兒領悟的道理了。
少妍心領神會,再度振作,思緒萬千。
是啊,“明器俑者”造得再像個真人,心也是死的,不如重新長一顆自己的心,方可活轉過來,劫后重生,再世為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