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 自古以來,自中原進入關中之地,一直首選函谷關。 函谷關名義是關卡,實則是一座小型城池。北面是中條山,西邊是黃河、華山,東方是崤山,完全被層巒起伏疊嶂的群山大河包裹,原本根本無法通行。 然而天無絕人之路,在群山之間有一條長達十幾里的自然山體裂縫,深三十多米,底部寬不過兩米,名為函谷。后來經過休整,成為了連接關中與中原的崤函古道。當年周平王將都城從洛邑遷到鎬京,走得就是此處。 而函谷關,就是建在函谷的東口。 進攻關中的大軍,即使僥幸攻下了函谷關,還要一步一個腳印攻打更惡心的十幾里長的函谷裂縫。正因為地勢如此險要,完全稱得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故而函谷關是當前中原與關中地區連接的一處天塹。 秦國當年能夠最終一統天下,函谷關可謂功不可沒。歷史上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是齊國大將匡章合六國兵力,在函谷關與秦拼消耗三年,加上楚國在武關方向牽制住秦軍主力,才最終得手。 即使前番劉邦趁著項羽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在巨鹿大戰,率一支奇軍入關中,也是走的南線武關道,攻入咸陽,而沒有走函谷關。 劉邦的漢營之所以這般穩定,當前形勢堪稱嚴峻,大半天下已為大楚所有,卻沒有人心崩散,就是有這座函谷關作為底氣。 遺憾的是,自中原攻入關中,除了函谷關這條中路線,還有南、北兩條路。 北路為蒲津道,即在中原北渡黃河后,穿越王屋山,順著中條山向西,最后在蒲津渡過黃河。這條道路最大困難是要渡過黃河天塹。 南線為武關道,即南下南陽盆地,隨后北上穿越秦嶺,再踏入關中。這條道路最大問題是路線太長,并且有武關、藍田關兩到關卡的阻攔,后勤補給艱難。 然而再艱難、再有天塹阻攔,數萬沒有后顧之憂、后勤補給充足的大軍,專心致志攻取,也總有攻破的一日。 正因為如此,漢軍陣營才真正慌亂起來。 劉邦面容冷漠,緩緩掃視了諸將一眼,拔劍出鞘,高高擎在半空:“傳令,盡起大軍,明日與楚軍決一死戰!” 諸將一驚,旋即又大為醒悟。 在占據絕對優勢楚軍的強攻下,南北二線被攻破是早晚的事兒。而一旦被大楚軍攻入關中,當前關中可全是老弱病殘,根本沒有絲毫防御力,勢必被大楚給席卷入囊。到時,自己這支漢軍卻不將成為無土之木、無根之萍,只有土崩瓦解的份兒? 因而在楚軍攻入關中之前,與當前霸王率領的這支楚軍展開決戰,是唯一之策。只要能將眼前楚軍擊敗,然后迅速自函谷關退返咸陽,支援其余兩條陣線,就還有固守關中偏安一隅的可能! 這也是迫不得已! 項昌小兒用兵真是足夠詭詐毒辣,輕輕松松分兵兩線,就此逼迫漢軍不得不舍棄深溝壁壘,選擇與楚軍正面對戰! “此戰對于我們漢營意味著什么,我不說,諸位也都心知肚明。此戰若勝,諸位榮華富貴,子孫功侯萬代,都是毋庸置疑;若敗,不僅自身將被斬殺,九族也將被貶為奴隸,永世不得翻身,——楚營對于頑抗的權貴實行的策略你們也都清楚。因而明日決戰,諸位,拿出你們嘬奶汁、玩娘們的勁頭來吧!我相信,只要我們全力以赴,七萬打大楚區區四萬,足可以戰而勝之!” 劉邦眼神冷酷至極,言語犀利尖銳如刀,透露出滲骨的寒意,一字一頓的慢慢說道,一股沉重而滯澀的壓迫感散發而出。 這一刻,這老小子是真急眼了,在生死緊要關頭,敢于豁上一切的混不吝勁兒上來了。 諸將心頭發緊,卻也知劉邦所言非虛,當即用力點頭,拱手低吼應喏。 第二日,伴隨著沉悶急促的號角、鼓聲,七萬漢軍源源不斷自堅固城墻、深溝高壘走出,在陣前開始列隊。 劉邦將七萬大軍依舊分成左中右三軍,曹參任中路主將,丁禮為副將;樊噲為左軍主將,張越為副將;周勃為右軍主將,王竟為副將。 此三軍各領兩萬軍,剩余一萬騎軍,由他親領,作為后備機動軍。 隨著漢軍開始列陣,主動擺出決戰架勢,對面大楚軍很有幾分驚喜交集的架勢,帶著幾分迫不及待,宛如一條條矯健的蛟龍般也飛速涌出軍營,列陣完畢。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