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這場戰爭,不僅要破吐蕃與阿拉伯的聯盟,更要為他登臨大寶,鋪就一條血染的威望之路。 “好。”李承乾起身,目光掃過輿圖上的雪域,聲音帶著斬釘截鐵的決心,“傳孤令:著安西都護郭孝恪整軍備戰,嚴密監視吐蕃動向;命裴行儉為先鋒,杜荷為副先鋒,各率三千精兵馳援安西。” “房相、趙節籌備糧草軍械;長孫尚書擬罪吐蕃的國書,正月十五前,務必讓吐蕃知道,大唐的仁慈,只給順者。大唐的刀兵,專斬逆賊!” 窗外的雪還在下,書房內的燭火卻仿佛燃得更旺了。 李承乾決意征伐吐蕃的決策,絕非一時的權力野心,而是基于對歷史走向的預判、現實戰略的權衡與個人政治需求的多重考量。 這份決斷的背后,藏著他對大唐未來三百年邊患的預警,也藏著對教化萬國藍圖的底層設計。 歷史上,吐蕃絕非“和親就能安撫”的友邦,而是大唐西南最持久的威脅。 安史之亂后,吐蕃趁虛而入,占領河西、隴右數十州,切斷安西四鎮與中原的聯系,甚至在廣德元年一度攻入長安,劫掠宮室。 終唐一代,吐蕃與唐朝大小戰事數百次,從安西四鎮到劍南西川,邊境線常年烽火不息,消耗了大唐大量國力。 即便唐朝滅亡后,吐蕃后裔仍在青藏高原形成割據勢力,成為中原王朝難以滲透的雪域壁壘。 如今吐蕃尚處于崛起初期,松贊干布雖統一雪域,但政權根基未穩,軍事體系仍依賴傳統騎兵,尚未形成后世與唐朝長期抗衡的實力。 此時征伐,正是趁其羽翼未豐而折之的最佳時機。 與其留待后世成為心腹大患,不如借當前大唐國力鼎盛之機,一勞永逸地將其納入版圖,從根源上消解千年邊患。 從地緣視角看,吐蕃占據的青藏高原是東亞、南亞、中亞的交通樞紐。 向東,可威脅大唐劍南、隴右。向西,通過蔥嶺可聯絡阿拉伯、波斯。 向南,能輻射印度、東南亞諸國。 李承乾的教化萬國藍圖,不僅需要西域商路,更需打通南北通道。 若能將吐蕃納入掌控可利用青藏高原的牧場培育戰馬,補充大唐騎兵短板。 能以吐蕃為跳板,將農技、歷法向南亞、東南亞傳播,擴大“大唐文明圈”的影響力。 可徹底切斷阿拉伯帝國與吐蕃的聯盟可能,避免中亞、雪域形成夾擊大唐的戰略同盟,鞏固大唐的霸權地位。 對李承乾而言,吐蕃不是遠方的異域,而是必須掌控的戰略高地。 控制雪域,才能真正實現東接中原、西通中亞、南聯海疆的地緣布局。 吐蕃也是有經濟價值的,雪域盛產良馬、銅礦、藥材,這些都是大唐急需的戰略資源。 戰馬可補軍事實力,銅礦可鑄錢幣、火器,藥材可豐富中原醫療體系。 吐蕃的羊毛、皮革等特產,可通過大唐商路銷往中原、西域,形成雪域資源到中原市場的經濟循環,反哺新政中的民生、商業改革。 若能在吐蕃推廣大唐農耕技術,改造河谷平原,甚至可新增數百萬畝良田,緩解中原糧食壓力。 畢竟這個時候吐蕃的氣候條件還很不錯,沒到后世那么嚴峻。 這場戰爭,對李承乾而言,從來不是要不要打,而是必須打,且必須打贏。 再就是如何在吐蕃行教化之道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