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承乾站在東宮的角樓上,望著滿城燈火,知道這場輿論戰已初見成效。 民心凝聚,糧草漸備,接下來要做的,便是讓安西的火炮與火銃,用實力證明大唐的大義,不僅寫在邸報上,更能刻在雪域的土地上。 而“伐不臣”這三個字,將成為開春后,唐軍踏向雪域的最響亮號角。 —— 貞觀二十四年臘月廿八,御花園的暖亭里,冬日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欞灑在青石桌上。 李世民披著紫貂披風,指尖捻著一枚棋子,對面的高士廉雖鬢發如雪,精神卻矍鑠,正慢悠悠地落子。 若不是三年前太子李承乾力推醫學革新,調集長安最好的醫官為他調理舊疾,這位貞觀老臣怕是早已歸葬昭陵。 “這步棋,夠狠。” 李世民看著棋盤上被圍住的黑子,抬眼看向高士廉,語氣帶著笑意:“跟承乾如今的手段倒是像?!? 高士廉放下棋子,撫著胡須笑道:“陛下是說太子伐吐蕃的布局?老臣昨日看了邸報,‘伐不臣以安四夷’七個字,寫得擲地有聲,民心都沸了。想當年太子初監國時,還有幾分少年銳性,如今這份張弛有度,倒有陛下當年的風范了?!? 李世民望著亭外覆雪的松柏,沉默片刻,聲音輕了些:“你可知,朕當年最憂心的,就是他性子急?!? “可這幾年看下來,他辦新政,輕徭薄賦讓糧倉滿了。整吏治,侯君集黨羽連根拔了卻不株連,分寸捏得極準。連你這老骨頭,也是他逼著醫官們逆天改命救回來的,這孩子,是真長大了。” 高士廉嘆道,語氣里滿是感慨:““何止是長大,老臣這條命,是太子的醫學革新給的。他在東宮設醫館,編醫書,讓各州建惠民藥局,不僅救了老臣,更讓天下多少百姓免了病痛?” “這份仁心,是天性;可處理吐蕃這事,又顯露出他的銳眼和狠勁?!? “知道吐蕃私通阿拉伯,不慌不忙,先讓文成公主傳信留證,再借邸報昭告天下,把‘伐不臣’的大義立住,連陛下都御筆批了‘準奏’,這手腕,比陛下當年還要周全幾分?!? 李世民目光悠遠:“朕當年打天下,靠的是刀槍硬拼;他如今守天下,靠的是民心、大義和算計。” “你看他不直接提開戰,卻引著杜荷他們請戰;不急于調兵,先讓邸報把吐蕃的罪狀傳遍天下。” “這是把師出有名四個字刻進了骨子里。他知道,如今的大唐,不光要打贏,更要打得讓萬國心服?!? 高士廉點頭:“這正是太子的難得之處?!? “老臣昨日見戶部報上來的軍糧清單,河西走廊的糧草轉運比往年快了三成,沿途百姓自發幫忙,都說‘太子要討逆,咱們得幫襯’?!? “這便是民心?。 ? “想當年陛下派文成公主和親,是盼唐蕃相安,可太子看得更遠,他知道和親只能換一時安穩,真正的安寧,得靠大唐自己的刀和百姓的認同?!? 李世民看著棋盤上漸漸明朗的局勢,忽然笑道:“這孩子,明明自己早有定計,偏要讓老臣們先說出來,既顯了朝臣同心,又藏了自己的鋒芒,比朕當年會藏拙?!? 高士廉哈哈一笑:“太子這是敬陛下,也敬老臣們。他知道朝堂上還有人念著和親舊情,怕自己年輕氣盛遭非議,才借著邸報、借著朝臣的奏疏鋪墊。這份謹慎,是把大唐的安穩放在第一位,比什么都強?!? 暖亭外的風卷起碎雪,陽光卻越發暖了。李世民望著遠處東宮的方向,語氣帶著釋然。 如今看他新政有成,民心歸附,連你這老骨頭都能陪朕下棋了,又能把吐蕃這事辦得這般周全……朕終于可以放心了。” 高士廉躬身道:“陛下開創貞觀盛世,太子承繼后拓新局,這是大唐之幸。待開春兵伐吐蕃,太子定能一戰而定雪域,到那時,萬國來朝,才是真正的太平景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