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虞(百度百科)番外-《暮漢昭唐》
第(2/3)頁
五月,上黨遭遇蝗災,張虞向太原求糧,太原郡守李峻拒予糧草,并封鎖關隘。郡中寡糧,加上白波降虜數萬,為取糧草以濟上黨,張虞領兵伐太原。
初平二年(191年),張虞受封為都督并州諸軍事,定襄、雁門、西河三郡郡守受張虞節制。
五月十日,張虞受幽州牧劉虞相邀,與公孫瓚共擊冀州。時黑山賊來降,張虞表張燕為常山太守。
韓馥深畏張虞、公孫瓚二人,遂將冀州讓于袁紹。袁紹遣使與張虞商談,以河內換張虞息兵。時并州受賊紛亂,張虞遂應袁紹所求。
三年,公孫瓚兵敗界橋,形勢岌岌可危。張虞受幽州牧劉虞相邀,出兵以援公孫瓚。因憂公孫瓚獨霸冀州,張虞欲說和公孫瓚、袁紹二人。
袁紹聞張虞來援,不敢輕舉妄動。張虞設宴,邀公孫瓚、袁紹二人。
張虞對袁紹等人說:“昔賈復、寇恂爭相危害,遇世祖解仇,遂和睦共處。今天下紛爭,董卓把持朝政,袁君出身名門,豈能爭先為害?虞性和,不好兵,愿以弓而止戈。”
恰逢大雁飛過上空,約定一箭而射中雙雁,遂張虞取弓而射,以箭射中兩只大雁。眾人大為震驚,袁紹不敢再提征討公孫瓚之事。
同年三月,王允誅殺董卓,約與張虞為內應。董卓余孽散落關中各地,王允招攬有失,遂令董卓余部反叛,遣徐榮討李傕、郭汜。
時女婿牛輔留鎮河東,張虞率兵征討牛輔,楊奉、韓暹二將于途中投降。牛輔生性膽小,得知帳下兵馬出走,驚恐之下,深夜攜金銀出逃。隨從胡赤兒貪圖金銀,殺牛輔,與董承歸降張虞。
五月,因胡軫、楊正二人反叛,致使徐榮兵敗身亡。李傕、郭汜進攻長安,呂布受命固守,張虞兵馬未至,而城中叟兵叛亂,開城門迎李傕兵馬。長安陷落,呂布、程普出逃張虞,王允不愿出走,被李傕所殺。
時張虞兵馬初過蒲阪津,得知長安陷落,而郭、李擁十萬精兵,遂轉屯河東,以‘姬周東遷故事’為號,向天下發檄文以討賊。
袁術、陶謙、劉虞、朱儁、劉備等諸州刺史、國相相繼應盟,張虞將盟主之位謙讓于袁術,并尊之大將軍。張虞為北路軍,屯兵河東;袁術為南路軍,兵出武關道,;路軍為車騎將軍朱儁,屯兵雒陽。
…………
自漢末大亂到天下再次一統,歷經近20年的時間,此間百姓傷亡慘重,戰死和戰死和病餓而死者不計其數,到張虞統一天下之后,天下人口是“十有二存”。
為了使飽經戰亂的中原之地盡快的恢復和發展,張虞“知天下疲耗,思樂息肩。自交、營平后,非兵急,未嘗復言軍旅”。
神武八年(206年),四月,太上皇張冀駕崩,謚號武昭皇帝,葬于安陵;五月,恢復陵邑制,遷關東豪強、大族十萬人以實安陵;七月,太子張洛因違背禮制,遂被廢除太子,改封靈武王;二十日,三皇子張漳‘過繼’于皇后王霽。
八月十一日,因北地王張漳聰慧,被冊封為太子。
十月,高句麗王高優延犯邊,營州刺史郭淮率兵擊之,唐軍勢如破竹,攻陷王都丸都山城,高優延倉皇遠遁。
次年三月,郭淮窮追高優延,將收留、協助過高句麗王的邑落攻破、清算,兵鋒直至肅慎南界,臨海濱問島,并立碑文(今俄羅斯濱海地區)。
至此,在郭淮的征討下,唐軍威震遼東。高句麗領土悉數并入玄菟郡,朝鮮、滄海二郡設立,朝鮮半島并入版圖之中。
神武十年(208年),正月,滿寵、張遼上書:請乘胡人分裂,恢復河朔郡縣,以為關中屏障。張虞遣兵將招撫河朔,遠遷韓人萬戶以實靈武、云中、朔方、五原四郡。
二月,招募駐防河朔的兵戶,免賦稅,唯服兵役。原犯流放罪、死罪而逃亡者任往河朔應募。三月初三,交州復設珠崖郡。五月,遷全國死罪囚犯充實河朔。
神武十二年(210年)二月十三日,遣什翼深入羌中,在西海設南疆都護府,開絲綢南路,招攬羌中諸部。七月初三,張遼、張弼、徐晃率并、涼、幽兵馬出疆,征討漠南諸部。
神武十三年(211年),三軍斬虜過當,漠南諸部乞降。張虞在漠南設三大受降城,并立漠南將軍,治理漠南鮮卑。
十月,張虞選御史二十二人,赴全國諸州、府,專門負責司法督辦,官曰‘巡撫使’,施行政、司、軍三權分離。十一月,天下凡判死刑者,悉數上呈至中央推判。
神武十五年(213年),三月初五,為加強對漠南鮮卑諸部控制,張虞至同烏桓、鮮卑諸部匯于平城,史稱“平城會盟”。此次會盟,唐朝與鮮卑、烏桓達成共識,諸部劃分牧場范圍,供奉佛教,獻上圖冊,推舉張虞為鮮卑單于,號‘撐犁孤涂單于’。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