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此話一出,夏原吉頓時就來了興趣。 “賢弟,你的意思是……” “朝廷不是要與番邦屬國貿易來往嗎?那我們直接用永樂寶鈔進行結算便可!” 朱高希臉上洋溢著奸詐的笑容,道:“這方面,寶鈔倒是可以多發一些,不但可以節省成本,而且還有助于建立維持大明在國際上的華夷朝貢體系!” 事實上,永樂朝廷正是這么做的。 比如大明與倭國的勘合貿易,就是始自永樂年間。 永樂年間,三寶太監出海抵倭國,以“嘉其勤誠,賜王九章”的方式,冊封足利義滿為“倭國國王”,自此以后倭國向大明稱臣納貢,并且兩國展開了勘合貿易。 因為這勘合貿易是互通有無,所以倭國也從中獲利不菲,一直保持著這種模式,只要一有機會就會向大明申請朝貢。 所謂“勘合”,本指古時蓋有騎縫章的契約文書,“勘合”雙方需同時出具所持的兩符,在比對一致后,方可開展交易,室町幕府持明帝國發放的銀符,以朝貢的名義向明帝國派出貿易船只,并在指定港口——寧波交割貨物,大明帝國則以“國賜”的名義交付日方所需要的商品。 不過,在勘合貿易的船上往往還載有大量的附載物,這些商品需在寧波市舶司接受明帝國的“抽分”(即實物關稅),再予以“官買”或由“官準牙行”(貿易公司)進行互市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扇子、名刀、漆器等手工業產品之外,大明還從倭國大量進口硫黃、銀、銅等礦物,這大明朝廷對硫黃的需求自然源于軍事領域,用以制作火藥火器,而以銅錢收購白銀和倭國銅,卻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倭國國內銀賤而錢貴,“明日貿易”后期,大明幾乎有十五成左右的白銀皆從倭國流入,由于當時的倭國沒有對銅礦石進行提煉的技術,倭國的銅礦石往往也含有大量的銀元素,因此即使大明以高價收購白銀和倭國銅,利潤依舊頗為豐厚。 畢竟大明本土極其缺銅,否則當年太祖朱元璋也不會搞什么寶鈔,平白降低朝廷的信用了。 另一方面,倭國通過這“勘合貿易”,那也是賺得盆滿缽滿,不僅日商采購的如生絲、藥材、字畫、書籍等中原產品在倭國境內獲利豐厚,就連大明王朝的法定貨幣“永樂寶鈔”,也獲得了如同后世美元一般的信用和購買力。 以至于每每勘合貿易船返航之時,倭國國內都是一片“唐船歸朝,宣德錢到來”的喜悅之情,倭國上下不再以向明稱藩為恥,反倒是因為掌控這條財源而沾沾自喜,甚至在船頭豎起“大日國進貢船”的大旗來彰顯得意。 所以,這一步要是做得好了,大明就能在這個時代建立起類似老美一樣的金融霸權! 朱高希和夏原吉探討得熱烈,朱棣和道衍聽得傻眼。 二人對視了一眼,只能面面相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