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貞觀二十六年(公元652年),九月二十。 故太子太傅,尚書省副丞相,宋國公蕭瑀病逝家中,享年七十八歲。 朝野悲痛,圣天子傷絕。 …… 按例,蕭瑀以國葬之禮待之,有司負責操辦。 李世民下詔,追贈蕭瑀司空,荊州都督。 謚號‘貞褊’。 這是李世民準備賜的謚號。 蕭瑀與李世民之間的君臣瓜葛,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的。 蕭瑀從隋朝開始,經(jīng)隋煬帝,李淵,李世民三朝。 他的性格就一直飽受詬病,時常忤逆李世民,還跟同僚大臣起紛爭。 要不是李承乾的話,以蕭瑀的性格缺陷,只怕早就被離開權力中心了。 貞是對他的政治表現(xiàn)認可,褊是對他性格問題的不滿。 李承乾對這個謚號是反對的。 他找到李世民,道:“陛下,宋國公的功績,不能因個人情緒,從而就將他的性格,當做謚號中來定論。” “當年,蕭瑀帶著江南士族,讓山東世家不敢再倨傲。” “后來的一系列事情,都是從這開始的。” “如果用‘褊’,來夸大他的性格問題,卻不重視他付出的功勞。” “這是不應該的。” 他頓了頓,道:“陛下,謚號是為臣子生前功績,死后蓋棺定論的。” “這樣的謚號,對宋國公生平不公,也會惹來非議的。” 李世民有些時候的毛病,就是過于主觀感情用事了。 這等謚號,你給一個有大罪大錯的人,還差不多。 但你給蕭瑀,還是曾經(jīng)的皇子,隋煬帝的舅子,自己名義上的舅父。 這不是說蕭瑀心胸狹隘,是在說自己。 再者,你這樣搞,那其他大臣能心安啊? 誰死后不想有個美謚的。 “你說的不錯,我不該這樣。” 李世民嘆息道:“好在你及時勸說,要是真的定下來,這是一件壞事。” 他想到什么后,道:“若是魏征在的話,他肯定會勸諫我的。” “太子,就讓群臣商議吧。” “我不參與了。” 他的神色有些落寞,懷念起魏征在的時候。 李承乾搖搖頭,魏征在的時候你嫌棄,魏征不在的時候,你又想的很。 真是受虐體質(zhì)是吧? 不過,李世民有句話說的對。 魏征在的這話,這個‘貞褊’的謚號,一從李世民嘴里出來,馬上就會遭到已故大噴子的狂轟亂炸。 你這樣對一個功臣,身份復雜的國公,這么賜謚號,是皇帝該有的格局與心胸嗎? 李承乾找到長孫無忌等人,讓他們商議對蕭瑀的謚號。 最終確定下來。 謚號‘肅’。 這個謚號才對嘛。 果然,臣子們不吝嗇對已故同僚的贊美,就是為自己將來的某一天,自己也能獲得好的美謚。 大家都有噶了的那一天,你給人不好,未來也可能有人給你不好的。 敲定好蕭瑀的謚號,蕭瑀的身后事,也不用兩宮關心了,只等著下葬便是。 朝中照常運轉,不會缺了誰少了誰就停擺了。 許敬宗在東宮覲見,匯報清查人口田地的事情。 “殿下,山東的田地清查,主要部分都完成了。” “還有少部分在收尾之中。” 許敬宗說道:“不清查不知道,一清查真是令人不敢相信。” “山東世家大族,名下的田地,數(shù)目驚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