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李白:“?” 李白:“被友人熱情款待,那些日子我們相處得都很開心,我就不能高高興興和友人道別,再約下次相見?怎么還規定人離別時必須難過?” 考官們尷尬而不失禮貌地微笑。 他們其實是有打算過問作者本人的想法,作為參考答案,但是神女不許,一定要他們自己想,他們就只能夠憑借自己的經驗去猜想和推測作者寫詩詞時的心情了。 “也罷?!? 李白舉起酒葫蘆吃了一大口酒,灑脫一笑:“白所言確實不能作為參考答案,便按爾等想法來吧,連孔子都逃不脫死后著作被解讀他意之事,何況白呢。” 對了,孔子?。。? 這回輪到了儒家子弟,向著考官發難了。 “憑什么圣人的卷子分數那么低!爾等欺師滅祖之徒!” 考官抹汗:“我們是糊名,我們不知哪一份是夫子考卷啊?!? “那你們就是惡意解讀夫子著作!無恥!異端!” 考官招架不住,連連請求神女把孔子的考卷放出來。 神女沒有把孔子的考卷放出來,反而放的是三張排名在前頭的卷子,還把其中一題的答案放出來。 這一題是詢問考生《春秋》一書,第一年中:“元年,春,王正月?!贝硕危N含著孔夫子何等深意。 看考生一所答:春秋其余篇章皆有“元年春,公即位”字樣,而“元年,春,王正月”此段,不曾有寫“公即位”,便是因為魯隱公為攝政,非即位。 考生二,更是洋洋灑灑地寫:為何夫子先寫“王”,后寫“正月”,因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周文王確立的正月”,是為了表明大一統,天下皆行王令。為何是寫為“元年”而非“一年”……巴拉巴拉……為何“春”在“王”前……巴拉巴拉……為何“正月”排在“王”的后面……巴拉巴拉…… 哦,考生一用的是《左傳》的思路,考生二用的是《公羊傳》的思路,閱讀理解這種事情,自古以來就有。 而考生三,是明朝人張以寧,此人專門為了這六個字寫了一本書,名為《春王正月考》,以此來證明孔子這么寫,必有深意!而這些,他也寫在了考卷上。 那孔子是怎么答的呢? 孔子:想多了,沒有深意,《春秋》是本史書,孔丘就是想把這事發生的時間記載一下。 這個回答,被考官用朱砂筆重重劃掉,上面還有考官憤怒至極的回復:一派胡言?。。。海?,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