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因為林正軍知道,1980年經濟過熱,物價上漲,通貨膨脹,導致了1981年的對民營企業的收縮政策。 1980年10月,發出了《關于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提出了“允許和提倡各種經濟形式之間、各個企業之間發揮所長,開展競爭”。 但到了1981年,口徑出現了重大變化。 這年1月份,兩個緊急文件先后發出,以打擊投機倒把。 首先,在7日發了《加強市場管理、打擊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的指示》,規定“個人包括私人合伙,未經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批準,不準販賣工業品”,“農村社隊集體,可以販運本社隊完成國家收購任務和履行議購合同用后多余的、國家不收購的二三類農副產品,不準販賣一類農產品”“不允許四人購買汽車、拖拉機、機動船等大型運輸設備從事販運”。 繼而,在30日,又發文《關于調整農村社隊企業工商稅收負擔若干規定》,明確指出,“……凡同大的先進企業爭原料,盈利較多的社隊企業,不論新辦或者原有企業,一律照章收取工商所得稅。” 當時對社隊企業的產品方向和產業方向定位已經很清晰了,主要為農業生產服務,并且有要求不與先進的大工業企業爭奪原料和動力。 比如1981年,生產冷軋鋼廠的大邱莊,就受到上面的壓力,他們的鋼廠擺明了與國營企業爭奪原材料,而生產出來的鋼材又擾亂了計劃市場,因此,縣里派了清查組去查,與當地村民爆發了沖突…… 這個寒潮一直蔓延至1982年的民營經濟領域的倒春寒…… 這也是林正軍為什么要在這兩年想布局港島的原因。 一方面香港是投機天堂,賺錢最快; 另一方面,內地委實有點不安全…… 當然大多數情況,哪怕民營資本被打壓,也是有驚無險。 但總犯膈應不是,不偷不搶,只是賺錢好像是天大的罪過是的。 在白志遠看來也是如此。 養豬場太“走資”了,很容易被盯上,成為第二個年廣久,引發種種爭論。 林正軍賺到錢,村里老百姓富裕起來,給縣里貢獻實實在在的財政收入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林正軍就是從白志遠這里跑到一些從縣肉聯廠、屠宰站進豬骨頭的批條。 其實肉聯廠屠宰站的豬、牛、羊骨頭,原來都是當垃圾扔掉了,甚至還要給環衛部門垃圾清運費呢。 但計劃經濟體制就是這么僵化,你扔掉可以,但要交易,賣給老百姓,就得有領導的批示。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