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共同警備區》(完)-《文豪1983》
第(1/3)頁
當天中午抵達后,余切親自接待了他們。幾人好吃好喝供養著,拖了好幾天,拍攝大量照片和資料,用于《軍畫報》的停戰宣傳。
這些宣傳讓兩國的宣傳部門如獲至寶,尤其是打不下去的越南人。幾乎是《軍畫報》一更新,越南的喉舌就把全文翻譯過去。
余切把《軍畫報》上的照片給越南人看:“你們的《人民報》也轉載了消息,說你們是和平的衛士!等你們回到老山后,你們就是和平的英雄,你們的祖國會回報你。”
只見到這份報刊上有余切和幾個越南人的合影,還有裴順化的照片。雙方一副冰釋前嫌的樣子,真就像《共同警備區》里面寫的那樣,“中越兄弟情誼比海深,比天高。”
356師這幾個越南兵,一下成為兩國都關注的和平之友。余切更是在報紙上宣稱,他的正是參考該連越南戰士的想法來撰寫的。
在中國人的熱情招待下,一名越南士兵流下了懺悔的眼淚。他在老唐的墓地前跪拜,握著余切的手道:“感謝余老師寫出這樣的,早知道我們和中國人是這樣的關系……我一定不會參與那次作戰。”
余切相當感慨的說:“你們來感謝我,余老師很高興;但你們之前非要打上那一仗,下了死手,余老師不喜歡。”
《共同警備區》在這些天已經風靡老山前線。不少越南人看過后,重新思考了兩國之間的關系,在越南的上層,《共同警備區》也引發了核彈級別的效應。
親華派“常征”同志就很喜歡這本書。
“常征”的全名是“阮長征”,當年因得知北方長征的壯舉,于是去掉了自己的姓,從此改名叫“常征”……多年后,“常征”同志再一次因為一個故事而動容:這是只有東亞人才能感受到的浪漫!
“常征”同志已三番五次的向前線發來報告,希望對和平談判、撤軍有異議的越南反對派,都好好看看這一本!
空閑的時間里,裴順化把這本書又翻閱了一遍。他也再次確認了自己的結論:這本書會在和平風潮過去后,迅速成為越南禁書。
就算“常征”同志之后的領導人,全是親華派也必須封禁這本!
而中國卻不必,因為他們并不害怕提及這一關系。
為什么呢?
裴順化向余切討教,本以為余切會賣弄一番,沒想到他卻直說了。
“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是近兩百年來的事情,而文化認同卻是幾千年的事情。《共同警備區》如果反應了東西德、南北朝鮮的民族關系……應當是該民族的傳世經典!但你我之間不是兄弟的關系,而是大樹和枝干的關系!”
余切說:“為了塑造你們的主體性,你們只能進行仇恨教育。也就是說,越南人之所以是越南人,是因為你們首先要證明自己不是中國人!”
這話很拗口,但看過故事的裴順化卻一瞬間就明白了。
正因為這種根植于基因的文化號召力,致使越南、馬來西亞、乃至于獅城等地都無一例外進行排華教育。這對他們這樣的小國來說,是生死存亡的大事。
畢竟,天下只有屬于大樹的枝干,卻沒有倒過來的事情。
“幾年前,我寫了一本書叫《出路》,我建議你找來看看。那里面有更詳細的闡述,你看看一個離家幾十年的游子,是如何在民族認同上克服千難萬難,一定要回來的!”
余切扔下這句話,不久后,他問裴順化“到底有沒有在戰爭中殺過人?”
裴順化說:“我一直在后方搞宣傳,從來沒有上過正面戰場。”
“那你會使槍嗎?”
“當然會了。我沒上過戰場,不代表我沒在后方處置過叛徒!”
“都是越南人?”
“對!我們越南總政宣傳科,原先是半個特務組織,說來不體面,但確實是這樣。”
十幾年的戰爭狀態,使得越南國內對逃兵、叛徒的處罰極其嚴酷:寧殺錯,不放過。
在老山前線,原先和中國士兵有過接觸的越南兵私下里經常擔憂的問:“我們這么搞(指私下接觸),你們長官曉不得曉得?”
中國兵說,“知道,就是長官鼓勵我們來麻痹你們的。”
越南人很驚訝,“在我們越南,這些事兒要是被抓住了,立刻就要被槍斃!”
——余切聞言笑了,拍了拍裴順化的肩膀。“你們對叛徒處罰這么嚴厲,你現在又成了個親華派,將來要是越南的風向變了,你怎么辦?”
裴順化不知道他為什么這么講,甕聲甕氣道:“我的事跡全都見了報紙,我只能一條路走到黑了。”
“好!”余切點頭道,“希望你能說到做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