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平凡的世界》-《文豪1983》
第(2/3)頁
那么問題來了——原來中國有過不止一位諾獎提名者,這是否就使余切的名譽蒙上了一層陰影呢?
余切透露道:“諾獎每年于十月開獎,開獎后立刻尋找下一年的獲獎者。全世界有資格提名諾獎的個人或機構紛紛寄來信件,在次年一月份后停止接受,開始進行評選。”
“大部分人就停留在這一環節,有多少人呢?我不好說,我只能說下一個環節是約兩百人的長名單……”
“嚯!”李鐸很吃驚,“那你的意思是,前一環節得有大幾百甚至上千個了!”
余切笑道:“可能是這樣,由于我并不在諾獎的評委會當中,所以我不知道。這些評選信息是保密的。”
程荒煤也問道:“既然保密,那我們怎么能知道流程,甚至知道大概名單?”
“這就是西方的特色,這么多年下來,圍繞在諾獎上下早已形成了產業鏈。一些參與過諾獎評選的人,會被菠菜公司的重金利誘,透露出真實名單!菠菜公司為了掙錢,自然要調整賠率,我們看賠率就知道誰更容易獲獎。”
而后,在三四月份,這個兩百多人的提名名單,會被急劇濃縮到二十五人以內,到這個時候,菠菜公司就會開盤了。
到五月份時,一份五人大名單就被提交封存,等到九月份才開始評選。
中間的四個月留給評委觀摩決賽圈選手的作品。
然后在十月開獎前的一個月,評委密集召開三次會議,直至確認最終名單。菠菜競猜也在這一期間達到頂峰,登頂全世界各國的頭條。
評委眾人頓時恍然大悟:原來諾獎評選是這么一回事,真是一場商業馬拉松。
程荒煤說:“我看我們茅盾獎評選,比諾獎還要辛苦!他們是看最終五人大名單的作品,我們卻寄來了九十多份!講個實話,哪里看得過來!”
的確如此,根本看不完,那靠什么來評選呢?
自然也要靠勢力、靠背景了。
所以茅盾獎也是從這一屆開始抽象,含金量逐年降低。巴老雖然擔當評委會主席,然則以他的身體情況,他絕不可能看完這九十多本!他只是被拉進來的上一時代的吉祥物罷了!
會開完了,評委會邀請余切加入進來。
“你不要怕作為評委得不了獎,我們這次評委中的劉白宇就是評委,他的也入圍了,又能怎么樣呢?”
程荒煤和李鐸都來勸說余切。
他們是這樣想的:不論余切得獎還是不得獎,他的地位已經在這里。
評委會中如果沒有余切,會顯得這個評委會沒有含金量!
余切感到很震驚:原來真特么有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關鍵是劉白宇還真的獲得這一屆的茅盾文學獎。
臥槽,還是城里人會玩啊!
余切婉拒道:“讓我考慮一下。”
然而,這屆評選會后來發生的事情越發抽象。
在九十多部作品都看不過來的情況下,評委會卻主動把評選范圍擴大到了88年,也許是為了辦一個文學大年。
這一舉動的直觀效應,就是各地送來的作品已達到近兩百部,不要說是看完,一些書就是連名字都不被人記得!
《少年天子》、《穆斯林的葬禮》等也如歷史上一般進入到評選名單中,這并不是因為他們十分優秀,而因為在當時看來,這些作品的發行平臺大,銷量好,又有名編作為背書。
評選也漸漸走向較為庸俗的一面。
誰有流量,誰有背景,誰就能入選。反之,誰就絕不能入選。
這并非是說評委會的人都是酒囊飯袋,而是多種因素導致的后果,他們選擇了在當時看來更有利的評判標準。
誰在這種篩選模式下倒霉了?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垚。
他既無師門傳承,為人也十分內向,談不上什么交友,是個典型的宅男。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