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于是他深吸一口氣,道:“今日饒你們一命,但你們必須解散土匪寨,從此不再為非作歹。” 五位當家聞言,紛紛面露喜色,他們知道,自己今天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于是,他們紛紛磕頭謝恩,道:“多謝大王不殺之恩,我們一定解散土匪寨,從此改過自新。” 龍斌看著他們,點了點頭,道:“希望你們說到做到,否則孤王絕不輕饒。” 五位當家聞言,紛紛表示一定做到。 于是龍斌便帶著冷凝霜離開了臥牛嶺,留下了一地的土匪和一片狼藉的戰場。 從此以后,臥牛嶺的土匪寨便徹底解散了,土匪們也紛紛離開了這個曾經讓他們為非作歹的地方。 臥牛嶺的土匪們,也永遠記住了那個如同戰神一般的男人,天剎狂龍的名號比之七年前更加響亮。 龍斌從此過上了逍遙自在的生活,除了修煉,就是與妻妾兒女們游山玩水,逐漸不問朝政。 大夏國對江東的夏國不夜有過多的想法,大夏國王龍允福只盼著自己七子夏國皇帝龍應山不要突然攻占自己的領土。 畢竟,兩個國家的皇帝是父子關系。 龍允福的心里一直對七兒子、九兒子有愧疚感。 況且,他也被九兒子龍斌的龍家軍打怕了。 十年后,國王龍允福已經七十六歲,這天深夜,他派金吾衛大將軍宋平悄然出使江東丹徒。 宋平將老國王親筆信遞交給龍應山,要求龍應山回京都接受大夏國國王之位,并說只要他繼位,大夏和夏國可以合并為一個國家。 龍應山原本就是一個孝子,力排眾議決定過江北上,他不想失去夏國統一的良機。 朝會上,龍應山下詔:太子寧懷德監國,如果自己有不測,寧懷德繼位夏國第二代皇帝。 是日,龍應山路過揚州,剛剛升任揚州太守的寧無論再三勸說:“七叔,萬萬不可!” “您若想統一夏國,兒臣立馬率二十萬大軍直搗京都。” 眾臣再三勸告無效,龍應山堅持去了京都。 26天后,夏國得到一個悲慘的消息,他們的開國皇帝龍應山在京都紫金城內暴病而亡,隨行護衛三百多人被大夏國王下令陪葬。 龍應山三個兒子得知皇爺爺詔書,決定去京都奔喪,被馬貴極力阻止,險些與龍懷禮發生沖突,幸好九千歲龍斌的王妃肖蓉趕到。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