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北條浩二這個老倭鬼頗為識時務。 林十三又道:“若滇馬策能夠馬到成功。我獎你白銀一萬兩。另外還會上書京師錦衣衛南鎮撫司,給你一個小旗的員額。” 北條浩二納頭便拜:“多謝林千戶提攜。” 林十三道:“別急著謝我。事情還沒辦成呢。咱們得制定一個詳細的計劃。你回去好好琢磨琢磨。” 接下來的幾日,林十三忙著跟北條浩二制定引誘倭寇上岸的詳細計劃。 兵部楊博的回信也已綁到了信鴿腿兒上,飛來南京。 楊博對借滇馬的事表示同意。他是嘉靖朝后期數得上的猛人、能臣。 在他看來,抗倭大業是要高于黨爭和利益之爭的。 為了抗倭,別說借五千匹滇馬。就算把它們全送給胡宗憲又如何? 所謂深明大義,便是如此。 與此同時,戚部駐地,臺州東南新河縣郊軍營。 指揮僉事胡守仁、千戶吳惟忠、陳大成、王如龍等正圍在戚繼光面前。 戚繼光閉著眼睛,一言不發。 吳惟忠道:“弟兄們練兵練了快一年。如今上千倭寇進犯臺州。求將軍率我們出擊,讓倭寇嘗嘗咱義烏兵的威風!” 王如龍道:“將軍,咱們弟兄的鴛鴦陣法以以真,那個什么來著。” 胡守仁在一旁道:“已臻化境。” 王如龍點頭:“對對對,已臻化境。咱們正好拿那一千倭寇練練手。您不是常說嘛,練兵練的再好,也需實戰磨礪。” 胡守仁不是戚部中的義烏幫,而是觀海衛世襲武將出身。 胡守仁道:“將軍。他們倆說的有道理啊。朝廷花了那么多軍餉在我們身上。如今臺州遭上千倭寇入侵,咱們若做事不管,豈不寒了百姓的心?” 戚繼光猛然睜開了眼睛:“我問你們,浙江沿海活躍的倭寇大約有多少人?” 胡守仁答:“三萬多人,十六七股。” 戚繼光道:“寶劍豈能輕易示人?一千多倭寇登陸你們就急眼了?小家子氣!” “告訴你們,未來臺州有一場大戰!這是一頓美味大餐,要吃我們就敞開肚皮吃。” “能發大財的人,豈能算小賬?” “告訴弟兄們。白天好好習練鴛鴦陣法,晚上好好睡覺。養精蓄銳。” 就在此時,一名總督衙門的旗牌官快步走了進來。 旗牌官拱手道:“稟戚將軍。上月十六,廣東盜賊張璉聚眾四萬,攻陷福建、江西三府十八縣。僭稱飛龍國皇帝。” “朝廷已命俞帥調任南贛總兵,率部離浙去贛,平定張璉匪亂。” 這是一個萬分不妙的消息。 昨日胡宗憲剛派人來給戚繼光通過氣。說一兩個月內,浙江沿海的倭寇全都會來臺州。到時由戚部、俞部聯手,將他們一網打盡。 如今俞部卻調往了江西。整個浙東,就只剩下戚部一支生力軍。 要知道,戚部只有三千人而已。而整個浙江沿海的倭寇卻有三萬多。 三千對三萬,優勢在敵。 即便是有大將之風的戚繼光,此刻心中也捏了一把汗。 戚家軍自建軍之后,還未單獨打過如此規模的大仗。 其實,身為統帥的戚繼光嚴重低估了自己手下這一群義烏兵的戰力。 杭州,浙直總督府。 胡宗憲正在跟福建巡撫譚綸密談。 胡宗憲這個浙直總督還管著福建軍務。譚綸是他的下級。 二人雖一個是嚴黨,一個是裕王黨,卻是至交好友。 譚綸道:“徐渭和林十三的那個法子的確可行。只是俞部被朝廷調往江西,戚部孤軍奮戰,沒有必勝的把握。” “那個滇馬策能否暫緩實行?讓戚部出擊,殲滅在臺州登陸的一千零散倭寇。對朝廷也算有個交待。” 胡宗憲卻擺了擺手:“朝廷內的形勢,你應該跟我一樣清楚。” “若我們在東南沒有大勝,恐怕朝中的兩大山頭又要上奏疏建議皇上裁撤戚部了。” “戚部別看只有三千人。成軍一年卻燒掉了朝廷五十萬兩官帑。” “戚部的軍械都是最好的。要什么我給什么。光是這一項,就耗銀三十萬兩以上。” “僅僅滅個千八百的倭寇?那只是小勝。堵不上朝中兩大山頭的嘴。”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