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林十三本來想命錦衣衛阻攔。 轉念一想,阻攔什么呢? 京察出現了如此明晃晃的弊案。難道吏部的三位堂官不該負責? 我若阻攔,豈不正應了剛才那人的話,成了包庇京察大弊? 林十三高聲道:“諸位,我不攔著你們進吏部大堂。但求你們有事說事,不要打砸,更不要對堂官動手!” “需知,君子動口不動手啊!動口又動手的,那是桂香樓的女表子!” 剛才還如喪考妣的王郎中來了精神:“放心!我們只說理,絕不動手。除非他們不講理!” 大明的朝堂,多次發生過同僚斗毆事件。 這些兩榜進士瘋起來,跟市井無賴其實別無二致。也是互掄王八拳,抱著在地上滾屎蛋兒。 成化朝甚至出現過大學士袖里揣著殺豬刀,站在皇宮的宮道上意圖捅了內閣首輔的事。 好在,老楊博是久經沙場的文官,鎮得住場子。 所謂的鎮得住場子,也只是讓那些憤怒的官員不動手而已。 楊博被沖入大堂內的京官指著鼻子罵了個狗血淋頭。他只能洗耳恭聽。 不洗耳恭聽又能怎樣? 這兩個月,楊博雖身在吏部,心思卻都花在了通關開海的政斗上。 他將京察的大部分事情都交給了張四維。竟忽略了山西籍官員全員優等的大紕漏。 錯在我。挨打要立正!挨罵也要立正! 林十三怕京官們動手,傷了楊博,于是他帶人站在大堂門口。一旦生變,他便帶人沖進去保護楊博。 過了一會兒,林十三發覺刺耳的言語比拳頭更狠毒。 可憐的老楊博,被官員們不帶臟字的問候了祖上十八代。仿佛楊博以前的一切功績,都因這次京察大弊而一筆勾銷。 官員們從清晨罵楊博罵到了晌午,又從晌午罵到了傍晚。 期間楊博去了兩趟恭房,方便完接著回來挨罵。 已近傍晚,京官們的肚皮都開始敲起了鼓。 楊博除了斥罵聲,還能聽到京官們肚子的咕咕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