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文初帝被押解進京那天,剛好是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 這一天,民間會買來糖瓜供奉灶王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 皇宮內也會舉行祭灶,儀式極為隆重,也是屬于正祭中的一種。 帝都內外,早已彌漫開甜膩的麥芽糖香氣,以及爆竹燃盡后的煙火氣。 家家戶戶灶王爺的神龕前,都供上了晶瑩粘牙的糖瓜,盼著他老人家上天庭說點好話。 而在皇宮之中,李徹卻特意下旨,將祭灶的時辰提前了。 不是他不重視,而是因為今日有一樁更大的章程,足以震動天下,卻是比祭灶還能告慰先祖。 那便是,大慶海軍的獻俘儀式! 獻俘儀式,對李徹和大慶文武而言并不陌生。 當初在關外奉國之時,各蠻族的首領,乃至高麗等國國主都參加過奉國的獻俘儀式,只不過他們是那個被獻上去的。 而在帝都舉行獻俘大典,還是李徹繼位后的第一遭。 當然,也有恪守古禮的禮官奏稱,獻俘乃兵戈血腥之事,于歲末迎新之時舉行恐非吉兆,有干天和。 還沒等李徹有所表示,殿內的其他臣子已經給那禮官噴得狗血淋頭了。 如今這套朝堂班子的文武群臣,大都是從關外隨李徹一刀一槍殺出來的,哪個不是刀口舔血的硬茬子? 還血腥之事,不吉之兆,再血腥也是敵人的血,那就是吉兆不是兇兆! 再敢多比比一句,把你腦袋瓜子塞進你家婆娘的‘兇兆’里面去! 一番夾槍帶棒的呵斥,頓時將那點微弱的異議碾得粉碎。 奉國出身的官員們多沾染了李徹的血性,不說政治風格偏向于‘戰狂’,也是絕對不迂腐的。 于是,獻俘之儀就此板上釘釘。 。。。。。。 這一日午時,陽光驅散了冬日的薄寒,灑在帝都城墻上。 獻俘隊伍自帝都正門而入,早已得到消息的百姓萬人空巷,擠滿了街道兩側,伸長了脖子看熱鬧。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迥異于尋常大慶黑紅軍旗的海軍旗幟。 如同海天般的白藍二色,清爽又帶著幾分鋒利,上面的‘慶’字隨風飄蕩。 李玠梳妝打理后,提前出城與隊伍匯合,此刻正位于隊伍最前方,充當獻俘的主角。 卻見他身姿挺拔如松,身著剪裁利落的藍白色海軍大將禮服,肩章閃耀,純白披風在微風中獵獵招展。 而其余隨行而來的海兵也不著甲胄,穿著簡單硬朗的海軍制服,隨著囚車緩緩前行。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