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衛國在內外交困下,還能有什么辦法?于是,蒯聵就奪回了君位,現任國君衛出公只好狼狽逃向齊國。 當然,這個過程非常慘烈,這里涉及到孔子的一位得意弟子子路英勇戰死。這些,我們在這里便不多講了。 反正,蒯聵如愿當上了衛國國君,即衛莊公。必須要說明的是,這個衛莊公已經是衛國歷史上第二個衛莊公了。 那趙鞅高興嗎?當然高興了,至少現在衛國是相當于晉國的小跟班了,甚至可以說是趙氏家族的小跟班。為此,趙鞅專門派人去了周王室,替衛莊公重新奪回君位一事作了匯報,為衛莊公覲見天子周敬王并獲得承認鋪平了道路。 可以說,為蒯聵登上衛國國君之位,趙鞅也算是盡心盡力了,有仇必報,對范氏、中行氏、邯鄲氏等那是寒冬般的冷漠,甚至對害死董安于的梁嬰父也是痛下殺手。 有恩也必報,對為他而獻身的董安于,趙鞅將其牌位供奉于宗廟,要求趙氏子孫世代祭祀。對于取得鐵丘之役起了關鍵作用的蒯聵,趙鞅花了近十年時間,不斷打擊衛國,最后一舉助蒯聵登上衛國國君之位。 趙鞅言出必行,踐行有信,快意恩仇,文韜武略,使他的身邊聚集了不少人材。前面我們已經講過,董安于、周舍、陽虎、扁鵲、尹鐸、傅便、郵無正、史黯、竇隼、姑布子卿、蒯聵等?,F在董安于已經去世了,蒯聵也回到了自己的衛國。 助蒯聵一舉成功即衛國國君之位,這令趙鞅非常滿意,非常高興。但趙鞅高興得太早了,因為形勢一直在變,衛國的形勢變得尤其令人目不暇接。 衛莊公即位后,原本我們心目中那位文武雙全極富英雄氣概的形象貌似變了,他沒能從趙鞅那里學來治國理政的本事,甚至連好好用人的本事也沒學來。他做了什么?清算! 史料記載,衛莊公認為衛國的大部分朝臣都是不忠于他的,心里便有意除掉一批衛國大夫。但他又是一個大嘴巴,心中所想便隨意說了出來,結果整個衛國人心惶惶。于是,不少人蠢蠢欲動,準備再次驅逐衛莊公。 衛莊公這才知道自己在衛國根本是根基不穩,令他頭疼的是,衛國人因為這些年持續與晉國交惡,普遍對晉國沒有好感,這使得衛莊公為了在衛國站穩腳跟,不得不做出一些迎合衛國人的事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