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39章:張舉叛亂-《三國輕騎兵》
第(3/3)頁
還是曹嵩再次上前說道,他說得一點也不假,他甚至沒有見過永久,平定黃巾的功勞已經成了過去,永久除了弄了個北軍中郎將的虛名,什么也沒有得到,他也不免有些同情永久。
“皇上,各地到處發生叛亂,是由于刺史權小威輕,既不能禁制,又用人不當,所以引起百姓叛離朝廷。應該改置州牧,選用有清廉名聲的重臣擔任。如此以來,州牧全權負起一州之責,必當傾其全力,剿滅叛亂,皇上也不為一地叛亂而煩心矣。”
站出來說話的正是歷史上有名的大漢重臣,漢室宗親劉焉,他看到皇上為派人領兵大傷腦筋,便提出了實行州牧制的建議。他同時也是為自己作想,眼看大漢天下動亂不已,他也想找個地方去過安穩日子,正好交州刺史空缺,他就想謀個交州牧,遠離中原,他可以去當個土皇帝。
自漢文帝以來,漢朝實行刺史制度,由朝廷往各州派駐刺史,負責監察各郡太守,而并不是各郡太守的上級。刺史不常置,甚至連個固定辦公的地方都沒有,僅僅只是監督各郡太守而已。
黃巾起事,各州漢靈帝劉宏緊急調派了一批刺史前往各州,協助各郡平定黃巾,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刺史的權力。黃巾之亂后,各地的叛亂不斷,有些叛亂州的刺史繼續擁有一定的權力。但是這些權力甚至比各郡太守還小,下面要與各郡太守協商,上面一切還得聽朝廷三公的指揮。
而劉焉提出的州牧制,各地州牧就不僅僅只是監察而已,而是直接成為了各郡太守的上級,實際成了一州的軍政長官,對上直接對皇上負責,成了名符其實的土皇帝。實行州牧制的直接后果就是諸候并起,漢室宗親劉焉為一已私利提出的州牧制就這樣加速了大漢王朝的覆滅。
“皇上,如果實行州牧制,各州權力過大,恐怕不利于朝廷詔令通達。成帝也曾改刺史置州牧,官高位重,卻無大用,哀帝又將州牧復改為刺史。”
新任的太尉再次提出了反對的意見,認為象這樣改來改去并沒有多大作用。不過他并沒有看到此時與成帝時已經大不相同,那時的大漢尚還穩定,而此時的大漢已經搖搖欲墜,如果實行州牧制,無疑會成為壓跨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皇上,不妨先在一些動亂的州改為州牧,派資深漢室宗親任州牧,觀其效后,再做定奪。”
劉焉當然不死心他的建議被大臣們否決,連忙提出了先在部份州試行的方案。這個劉焉,倒也有幾份超前意識。他的這個建議立即得到了劉宏的贊賞,既然是試行,那就從幽州開始。
“此議甚好!如今幽州張舉叛亂,正是用人之機,就命劉虞為幽州牧,如何?”
對于任命劉虞為幽州牧,大臣們幾乎沒有任何疑議。劉虞那可是真正的勤政愛民、為官清廉、公正仁和、政績顯著,對大漢朝廷忠心耿耿的好官,且安撫蠻夷、和平相處,連那些游牧民族也深感其恩。
然而,就是因為劉虞的優點,掩蓋了州牧制的弊端,使得朝廷大臣們放棄了對州牧制的反對,導致第一個州牧順利出臺。有了第一個,就不愁第二個,當越來越多的州牧出現的時候,也就是大漢崩潰的時候。
“那好,就命劉虞這幽州牧,總領幽州軍政。命永久為平北將軍,節制幽州兵馬,平定張舉叛亂。”
既然有了劉虞擔任幽州牧,再命永久領兵平定張舉叛亂,一切軍事行動都在劉虞的掌控之中,這不愧為一個限制將領兵權的好辦法,劉宏也就可以放心地去和宮女們裸泳了。
(各位尊敬的讀者大大:歡迎你在百忙之中閱讀本書,敬請你多提寶貴意見。你的推薦就是對作者的鼓勵,你的評論就是對作者的支持,希望你多多推薦和評論。為了支持作者,請你正版閱讀,作者本人在這里給各位讀者大大叩首了。本書為作者本人原創作品,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轉載和盜版,否則,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