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八章 登州大捷-《大明次子》
第(1/3)頁
登州城此時的城下黑壓壓的一片,但是登州城上的士兵卻一點都沒有心慌,為什么這些士兵會如此的澹定,那是因為,他們腳下的的登州城乃是這大明最堅固的城池。
登州城,周長7141米,高8.3米,底寬20米。城三面臨海,城墻外壁筑有石堤防洪,厚達8米。城有四門。
城門門洞斜開,一則可以防水灌,二則可以阻塞敵方兵勢。登州城墻,氣勢磅礴,古樸厚重,“金湯鞏固”、“崇墉障流”,如同雄獅,蹲伏鎮守在登州之濱。
不但如此,登州城城外還有護城河,這護城河與大明其他城池相比,挖得更寬,縣城的護城河即寬1-3丈,州府級的就有3-10丈來寬。
10丈以上的大型護城河,基本都是大明修建的。人工開鑿的護城河最深的有2丈,為保證護城河水體穩定,沿河還有水閘等水利設施。
過了護城河,即是羊馬墻。
羊馬墻是一堵5尺左右的矮墻,離城墻大約十步。其用途按照宋人陳規《守城機要》中間所說:在羊馬墻內布置伏兵,運轉長槍攻擊渡過護城河的敵兵。
如果敵軍攻破羊馬墻,只是打開一個小缺口,則我方可以利用羊馬墻和城墻對從狹小的缺口擁擠而入的敵人進行邀擊,使其”一面攻城,三面受敵“。敵方攻破羊馬墻后,由于羊馬墻和城墻之間空間很小,部隊也無法全面展開。
羊馬墻后就是主城墻。
登州城的城墻的修筑按照著名科學家秦九韶在《數書九章》中描繪了宋代城墻的建造方式:可以概括為四點:石基、木骨、土心、磚包。
先用大條石包城腳三層,然后用大的木料搭建結構,再用碎石,蘆葦,沙土構成的混凝土層層夯筑。最后再在外層鋪城磚。
單層墻體已經十分牢靠,但是朱榔還在城墻的關鍵部位進行了加厚,每隔一段,就有一塊外凸,這就是所謂的“馬面墻”,“上狹下闊,高與城等,與城相連”。
馬面墻不僅有加厚城墻的作用,而且當敵軍到達兩堵馬面之間時,我軍可以對敵進行三面圍攻。
單單城墻堅固還遠遠不夠,朱榔在城墻上還部署了各種防御工事,供守城士兵藏身,射擊之用。最基礎的工事就是女兒墻。女兒墻又稱為墻垛,是一段突起的矮墻,在城墻上排列整齊,每6尺就有一個。
當敵人用弓弩攻擊時,守城士兵,以此為掩體。戰時,在墻垛上還插上“狗腳木”,狗腳木上懸掛皮條或者籬笆,用來防御箭石。
城墻上的建筑還有敵樓和團樓。敵樓為木結構建筑,供瞭望和射擊用。城角的敵樓叫作團樓,大明時火器已經廣泛使用,城墻直角處容易被炮彈損毀。故而南宋將城角修成弧形。城角的敵樓就被稱為“團樓”。
城門是城墻上最為薄弱的部分,需要對城門進行特別的防護。于是甕城就應運而生了。甕城就是在城門外再修一圈城墻,將城門包圍起來。一則可以防止敵方直攻城門,二則敵人若攻入甕城,便被我軍包圍,成甕中之鱉。
城墻上還有其他各式各樣的防御設施,如聽筒,在城墻每隔一段設有大甕,上蒙牛皮,以偵聽敵方是否挖地道。如暗門,城上開的隱蔽小門,用來奇襲敵軍后方。還有藏兵洞,躲在洞內,突襲爬上城的敵兵。
單個的城防防御有限,但是成片的城堡,利用地勢,構建成一整套防御體系,那么防御力量就驚人了。
這就是一個巨型的烏龜殼,不但如此,朱榔的登州城還有全世界最精良的火器,說真的,別說眼前的三十五萬人,就是再來三十五萬,登州城也依舊是固若金湯。
這登州城其實就是按照曾經的那個襄陽城打造的,襄陽城,大家聽起來非常熟悉,在射凋英雄傳中,有這樣一個橋段,蒙古韃子大舉入侵中原,郭靖和黃蓉夫婦,集結天下豪杰,鎮守襄陽城,最終保全了這個城市,當然這是武俠里面的橋段,但也是借鑒了一些歷史背景。
襄陽城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好,位于漢江南岸,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是一座景色優美的古城,作為居住非常宜人,作為軍事要塞,有著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襄陽城在春秋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當時是楚國北方的一個軍事渡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