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時光如水,歲月如梭。有書則長,無書則短。 一轉眼,已經是十年以后。 十年間,差不多總數有二十余萬的滿人和漢話程度較高的察哈爾蒙古人都已經剪鞭蓄發,改做了漢人名姓,自己不說, 沒人知道他們是滿還是漢,嚴格來說,其實這民族融合已經是非常成功的了。 不過可惜的是,還是有很大比例的一批人不愿意放棄自己的滿或蒙的身份,也不愿意放下身段去耕種或是做工,被劉大炮編成了蒙滿軍安插在了西邊和北邊,與漢話程度還不足的喀爾喀蒙古攪和到了一塊, 一開始作為了對付準噶爾汗國的先鋒炮灰軍。 后來明廷與準噶爾汗國打了幾仗,把噶爾丹逼得自殺, 就把這些人扔在西北為大明鎮守藩籬了,他們也成為了整個大明非常特殊的存在,有點類似于羅斯國的哥薩克流浪者。 漢軍只控制了河西走廊的要害之道,以此為基礎重開了絲綢之路,但漢軍太依賴后勤了,實話實說確實也不適合進入高原,大漠,以及北方的冰原作戰,這些地方統統交給了由岳樂所統帥的蒙滿聯軍在探索。 你說他們在開疆擴土吧,也對,可你說他們是在流放吧,好像也不是不行。 明廷負責給岳樂提供武器和一定的后勤補給,他們在西邊和北邊干什么, 劉大炮也不管,反正是能搶下來土地或是掠奪到中亞地區的資源就行, 漢軍則只負責在沙漠中的綠洲鎮守,維持商路穩定。 基本上和羅斯國的哥薩克流浪者待遇差不多,巧了,他們的主要軍事對手也是哥薩克流浪者,包括在黑龍江流域以及貝加爾湖畔一帶都在交手,打得也是難舍難分的。 這些個地方漢軍和羅斯國的斯拉夫人都不愿意去,一方面確實是太苦了,飲冰臥雪什么的都覺得受不了,另一方面這個時代這西域沙漠和北方凍土,其商業價值也確實是不高,偏偏劉大炮還有點大一統的情節,非常重視這西域和極北的土地,也因此給了這岳樂所率領的蒙滿聯軍生存的空間。 漸漸的隨著東亞和貝加爾湖畔的初步開發,他們漸漸的能往回運輸的物資,尤其是黃金資源慢慢也多了起來,從賠錢生意變成了賺錢生意,岳樂也帶領大伙兒開了一家公司,成為了公司董事的一部分,也擁有了投票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