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南韓之旅,熱情的女團-《抽象派影帝》
第(1/3)頁
電競在狂歡。
電影票房凱歌高奏。
而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另一部去年由他參演的重磅作品《覺醒年代》,也在精心籌備后于央視一套黃金檔播出。
正常來講這種類型的電視劇播放量不會太高。
但覺醒年代一上線就直接爆了。
而且是大爆特爆。
網(wǎng)絡(luò)上的反響空前熱烈,這部劇徹底打破了人們對一般主旋律劇集的刻板印象。
以精良的制作、電影級的質(zhì)感、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鮮活生動的人物塑造,成功征服了各年齡層的觀眾。
尤其是對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歷史人物的刻畫,更是擺脫了臉譜化的束縛,細膩而真實地展現(xiàn)了他們作為思想先驅(qū)的激情、旁皇、掙扎與堅定。
他們不再是課本上冰冷的名字和符號,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充滿情感的鮮活個體。
周樂所飾演的李大釗,無疑成為了觀眾熱議的焦點。
在播出前,還有人帶著一絲擔憂。
他們不否認周樂的演技,但周了的那張臉,周了的形象,實在是沒辦法讓他們聯(lián)想到李大釗先生。
他們擔心年輕的周樂能否駕馭好“守常先生”這位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先驅(qū)、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的厚重形象。
然而,當劇集播出后,這種疑慮很快便消散了。
“周樂的李大釗形神兼?zhèn)洌∮绕涫悄请p眼睛,太深邃了,太堅定了,我只是看了前幾集就直接來評論,真的,真牛逼!”一位觀眾在社交媒體上激動地留言道。
這樣的評論更不在少數(shù),很多觀眾都表示能夠看到李大釗先生內(nèi)心深處的思想光芒和革命熱情。
“他把李大釗先生那種‘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風骨演活了!在北大圖書館的對話,在街頭宣講馬克思主義的激情,面對敵人威脅時的從容不迫……太震撼了!”另一位觀眾如此評價道。
“之前覺得周樂是偶像派、實力派,現(xiàn)在得加上藝術(shù)家三個字了!這演技沉淀,完全不像這個年紀的演員。”還有的觀眾對周樂的演技直接封神。
“《覺醒年代》里的周樂,和《揚名立萬》里的周樂,簡直是兩個人!這就是劇拋臉嗎?”
因為觀眾們發(fā)現(xiàn),周樂能夠在不同的角色之間自由切換,每一個角色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和氣質(zhì),讓人完全看不出他上一個角色的影子。
可以是縫紉機樂隊里的炸藥。
可以是藥神里的呂受益。
也可以是揚名立萬里懦弱的警察。
可以是慶余年里面的范閑。
如今也可以是李大釗。
當然,在一片贊譽聲中,也有一些不同的聲音。
比如,有人認為周樂在某些情緒爆發(fā)戲上還可以更內(nèi)斂一些,或者覺得他在外形上與歷史照片中的李大釗存在一定的差異。
但總體而言,贊譽是壓倒性的。
對那些不同的聲音,周樂覺得他們就是在吹牛逼。
開玩笑呢,我演的好不好我自己不知道嗎?
如果要這么說,哪有人演的完美?
想挑毛病還不簡單嗎?
卓別林還在扮演卓別林大賽里得第二呢。
隨著劇集的熱播,周樂和劇中扮演陳獨秀的于和瑋一同受邀參加了一檔高端的文化訪談節(jié)目。
錄制現(xiàn)場,氣氛莊重而不失輕松。
主持人首先問于和瑋:“和瑋老師,這已經(jīng)是您第幾次飾演陳獨秀先生了?這次有什么新的體會?”于和瑋笑著推了推眼鏡,說道:“確實是第三次了。每次都有新的壓力,也都有新的收獲。
《覺醒年代》更側(cè)重于展現(xiàn)他作為思想啟蒙者和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縮影的一面,情感更復雜,也更注重細節(jié)。”
內(nèi)容說的很到位。
非常凸顯本人的水平。
主持人轉(zhuǎn)而問周樂:“周樂,第一次飾演李大釗先生這樣的歷史偉人,壓力一定非常大吧?你是如何準備和靠近這個角色的?”
周樂坐姿端正,神情認真地回答道:“壓力非常大,大到開拍前好幾個月都睡不踏實。我的辦法比較笨,就是盡可能多地去看先生的著作、書信、傳記,去了解他生活的那個時代背景,去揣摩他的思想脈絡(luò)。我覺得,首先要理解他的道,才能演出他的魂。不能只模仿外形和動作,更要走進他的內(nèi)心。”
于和瑋在一旁點頭補充道:“周樂非常用功,我們在劇組的時候,經(jīng)常能看到他一個人揣摩劇本,找歷史顧問老師請教,他的那種認真勁兒其實很打動我。”
主持人又問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網(wǎng)絡(luò)上有人覺得,讓您這樣一位擁有大量年輕粉絲的演員來飾演革命先驅(qū),是否是一種吸引流量的妥協(xié)?”
周樂聞言,沒有絲毫不快,反而露出了溫和而堅定的笑容,他說道:“我覺得這恰恰是好事,如果因為我的參與,能讓更多年輕的觀眾愿意去了解那段歷史,去認識李大釗先生和他的同志們?yōu)橹畩^斗的理想,那這就是我作為演員最大的榮幸。
流量不應(yīng)該是個貶義詞,關(guān)鍵看它承載的是什么,如果能用流量引導大家關(guān)注歷史、思考未來,那這流量就用得其所。”
他頓了頓,隨后清晰而有力的繼續(xù)說道:“我們演繹這段歷史,不是為了沉溺于過去,而是為了讓今天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明白我們是從哪里來,我們的根在哪里,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曾經(jīng)有過怎樣一群人為之吶喊、奮斗甚至犧牲,這是中國人的精神血脈,需要我們一代代傳下去。”
這番話擲地有聲!
不僅巧妙地回答了問題,更升華了話題的格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