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朝堂內,大臣們的臉上都呈現出驚愕的神情來。 大臣們感覺到,天可能要塌了。 張玄素這番話,可是直接觸怒龍顏的事,把隋煬帝親征高句麗的事給說出來,這就是找死的行為。 李世民盛怒在所難免,他堂堂天可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正準備御駕親征高句麗,你來了個隋煬帝的親征提醒。 這不是妥妥的戳傷疤,哪壺不開提哪壺! 誰都知道,前朝的隋煬帝楊廣,暴虐無比,奢侈無度,而張玄素此時竟然莫名其妙地提出了楊廣三征高句麗。 其用意很明顯,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的失敗教訓來勸說李世民,但實際上也是在影射唐太宗,說他不能大動干戈,要化干戈為玉帛,以和為貴。 盡管李世民已經暴怒,張玄素仍然是不以為意,反而是睜開眼睛,狠狠地瞪著李世民。 這就是諫臣,也只有大唐的諫臣才敢如此。 說得更為直白一些,只有李世民的諫臣才敢在朝堂上當庭反駁李世民。 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的君臣關系,歷史上再也沒有第二個。 君臣關系和睦的有不少,劉備與諸葛亮;商鞅與秦孝公等等都是千古君臣的典范。 但是這種關系反倒是比較容易相處,而像李世民與魏征這樣,互相成就,最終鑄造了貞觀盛世的局面,這樣的君臣關系在整個歷史上絕無僅有。 敢于直言勸諫的諫臣有不少,但是能夠隱忍并且采納建議的,縱觀整個歷史,皇帝之中也只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其他朝代或者皇帝,遇到這樣的臣子,基本都是一棒子打死,基本就沒有商量的余地,很多皇帝都會直接無情的將魏征排斥在朝堂之外,甚至還有直接會問候九族。 魏征生長在一個值得慶幸的朝代,李世民也是非常幸運地遇到了魏征這樣的一個敢于直言勸諫的諫臣。 如今隨著魏征的離去,剩下的諫臣已經是屈指可數,而且知名度等都遠遠不如魏征。 如今也僅僅只剩下這個張玄素還是敢于直言勸諫,其他的人很多都有畏懼,不敢像魏征那樣。 從魏征去世以后,這樣的聲音已經是越來越少了,李世民慢慢變成了一家獨大。 最近以來這個張玄素的呼聲有點高,一直都在直言勸諫。 尤其是此時,李世民剛提出了準備親征高句麗,張玄素直接針鋒相對。 大臣們嚇得不敢吭聲,面面相覷,偷眼去看張玄素。 只見張玄素神情自若,向李世民拱手說道:“臣張玄素請問圣人,您想做明君還是暗君?” “哈哈...”聽完這句話,李世民的鼻子差點沒氣歪了,直接笑出了殺豬聲。 這是魏征附體啊,魏征每次都是詢問自己,是做明君還是暗君。 “張玄素,你問朕是做明君還是暗君?明君怎么說,暗君又怎么講?” 果然,一句話還是勾起了李世民的興趣。 “明君嘛,自然是知人善用,善于采納忠臣的諫言。” “至于暗君,那就更簡單了,一意孤行,不聽大臣們的勸諫。”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