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手機我今天奪嫡成功了嗎》
第(1/3)頁
譚靈越的眼淚洶涌了很久, 看到薛瑾安就完全憋不住,張嘴就發出嗚咽聲,薛瑾安只好讓他先哭完再說。
薛瑾安非常茫然,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受到皇帝控制了, 第一反應是譚靈越是不是在開玩笑, 然而腦中數據分析的結果表明, 譚靈越的所有情緒都是真實的。
薛瑾安試圖去理順譚靈越的邏輯,最后得出,應該是皇帝那邊的鍋。
——譚靈越少有名氣,又容貌俊秀,說話還好聽,入翰林院一年就在皇帝留下了印象, 皇帝很喜歡召他去讀書。
來年五月,便是新科進士們入職的日子,上一屆進入官場的新官們也該騰出位置來了,于是就在今年九月, 吏部對所有在翰林院任職的官員進行了評定考核, 其中也安排了一場翰林院庶吉士的考試, 凡是想要進入翰林院的人,不管在職不在職都可以參加,至于那些外放做官的,他們就是跟著其他官員一樣, 走三年考核的路子。
翰林院的考核會比較特殊也實屬正常,其一,翰林院是一甲考生們做官的起點,同時也是其他人想要當留任京官的捷徑;其二,非翰林不入內閣, 翰林院就是閣老的培育溫床,地位自然不一般;其三,也是上面說過的,會試在三月,之后從五月開始新科進士們會陸續入職,位置必須在之前就空出來,這和吏部的三年考評時間有差異。
總之,譚靈越、崔酌、劉正等人的考核都順利通過,得以晉升官階,譚靈越和崔酌都留在翰林院中,而劉正也正式成為吏部的屬官,讓剛剛知道劉公子到底多“敗家”的戶部氣得上下咬手絹。
說到這里不得不提一句秦廉,這位上上屆探花郎,跟著崔鵬飛列的書單學習,和柳固關系很好的翰林院前輩,在這次考核之中并沒有繼續選擇待在翰林院,也沒有往六部挪位置,而是很出乎意料地選擇了去國子監教書育人。
雖然說國子監的官員也是由朝廷任命的,但到底是教育機構,不比朝廷,而且國子監晉升渠道有限,最高位置也不過是五品祭酒,一般來說入了國子監就很難再回到朝堂之上,這是個養老部門,通常都是官場沉浮數十載,表現實在不突出,才會被指到這里來。
像秦廉這種正是入朝為官的大好年齡往國子監跑的,這是大啟的頭一個,尤其是秦廉工作能力不差,在皇帝面前也算得眼,不出意外他再在京城熬過一輪就會被外放做官鍍金,再回來就平步青云,內閣名額有限不敢想,但六部一個侍郎位置是絕對沒問題的。
這樣的“前途無量”者,卻竟然選擇去國子監,實在叫人不敢相信。
翰林院不少人都唏噓,甚至懷疑秦廉這樣的選擇是受到了針對,是被譚靈越給“擠”走了。
譚靈越雖然不相信,卻也還是去求證了一番,秦廉對此哭笑不得,“我只是同柳弟一般想清楚了,比起為官做宰,我還是更喜歡教書育人。”
秦廉說著給譚靈越展示了一下柳固寄來的信件。
柳固毅然決然辭官,懷揣著薛瑾安寫的《基建手冊》踏上了回鄉之路,他一心想要遵循書本上所寫,成立一所不分高低貴賤,士農工商什么都可以學的學院,他想要將這樣的思想傳遞給全天下,改變如今的教育格局。
然而等到他返鄉之后,沖著他名氣來拜訪的人很多,一旦說起這個夢想,嗤之以鼻不屑一顧的人也更多,學子們都認為他這是誤國誤民的謬論,堅持“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理論,奮斗在維護階級利益的第一線。
若是按照柳固一樣恃才狂傲的性子,只怕早就寫詩作賦將他們罵得狗血淋頭,牢獄之災到底磨平了他的些許脾氣,在京中經歷的種種事情讓他明白了天有多高地有多闊,他并沒有就此氣餒,而是開設了教導科舉學識的私塾公開招收學生,從蒙學到舉子全都收,束脩費用收得也不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