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畢竟蠱蟲雖然是蟲,但薛瑾安的安全防護系統(tǒng)都是直接當它們識別成病毒的,病毒是需要依靠宿體存活繁衍的,和宿體共存,死人對它們來說沒有任何吸引力。 所以剛才薛瑾安裝死才騙過了他們的感知。 除此之外,低溫能讓病毒失活,高溫會讓病毒死亡,這也是兩個對付蠱蟲的方法。不過以人類的體質(zhì)來說,怕也是只能試試第一種低溫失活了,畢竟殺死病毒的溫度是四十度以上,而蠱蟲雖然多數(shù)生長在滇州,但這不代表它們沒辦法在別的地方生存。 蠱師大多出自滇州、苗人和南疆這三個地方,滇州南疆自不必說,南疆能養(yǎng)活蠱蟲全靠植樹造林,而苗人分布甚廣,湘鄂、嶺南等大多數(shù)南方地區(qū)都有苗人居住。由此可見,蠱蟲是要比病毒更耐高溫一些的。 人類機體連四十度都很難抗住,更別說再往上加了。人類免疫系統(tǒng)高溫滅毒的邏輯,不也是“你和病毒總得死一個”嗎? 相對而言,蠱蟲就比較不耐低溫了,十度左右活躍度就會降低一個等級,只不過低溫想要殺死蠱蟲要比高溫困難很多。 各有各的弊端,單從操作性來說,第一種可能更靠譜一點。 說回蠱人,大部分蠱人在成蠱的那一刻就喪失了神智成為了一個只聽蠱鈴號令的活死人,有少部分不知該說是幸運還是不幸的人,在成蠱之后還保留一絲神智,而他們基本會在一年左右的時間自殺。 隨便一提,蠱人是活死人,即便是保有一絲理智的蠱人身體也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因此他們的武功水平,會停留在他們成蠱人的那一刻,此后再不得寸進。 “看來大皇子貪的錢都用在這了。”培育一個蠱人需要耗費至少一百只蠱蟲,而蟲也是需要用毒物養(yǎng)的,最后將養(yǎng)的半成熟的蠱放進同一個翁中,叫它們廝殺,最后出來的那一個才叫蠱。 只是,大皇子入主戶部才多久,八千多蠱人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養(yǎng)出來的,皇帝養(yǎng)蠱人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薛瑾安覺得皇帝還真是越查越有。 至于那些蠱人為什么面容都被毀去和黑袍黏在一起——想來也沒有哪個正常人想把自己制成蠱,這些人只怕來路不正。 皇帝肯定有一個“貨源”渠道,且一定不在大啟境內(nèi),要不然這樣的人口失蹤答案,沒道理一點風聲都傳不出來。 難道是……南疆?是了,南疆。 自張景華出走之后,新神主不服眾,有不少南疆人出走,或北上大帝國傳教,或南下中原武林闖蕩。然而大帝國的傳教士猖獗有所耳聞,可江湖中卻沒有什么南疆人的消息。 皇帝自登基以來從未離開過京城,制作蠱人的手藝只有可能是從張景華處學來的,他對南疆也勢必有些了解。南疆神主想要處理掉國內(nèi)的反對勢力,正巧皇帝需要制作蠱人的“材料”,兩人很有可能一拍即合,狼狽為奸。 薛瑾安想到這里不禁揉了揉眉心,心中忍不住腹誹:這皇帝,真是越查越刑。 薛瑾安敏銳的捕捉到地上有一道拖拽的血痕,根據(jù)血跡的氧化程度判定,這應(yīng)該是此空間存在最早的——也就是說這屬于最早受傷的那個人的。 從戰(zhàn)場由外到內(nèi)的尸體狀況以及殘留的作戰(zhàn)痕跡來看,黑袍死士是突然出現(xiàn)的,最外圍的人應(yīng)對匆忙,大多連武器都沒來得及用就死了,越往里的尸體身上痕跡是越多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們有時間為什么不用來逃命,反而是拖拽起一個受傷的人呢?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