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下午時分,送葬的車隊終于晃晃悠悠的出了京師。 一路吹吹打打的朝著方孝孺的家鄉(xiāng)寧海縣而去。 寧海縣,位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臺州治下,距離京師一千二百里,屬江南核心地帶。 從京師走回寧海縣,至少也需要半個月。 所以送葬的隊伍主要還是以馬車和騎乘戰(zhàn)馬為主。 靈車出了京師,轉(zhuǎn)道東南,在城外進行了一系列法事之后,便加快了趕路的速度。 陳堪和方氏兄弟等一群孝子賢孫本應護送在靈車旁邊,但方孝孺要求一切從簡從快,陳堪便也只能帶著親衛(wèi)們騎馬。 方氏兄弟等人,則是坐上了樸素的馬車,在最前面領路,順帶哭喪。 君王下令敕封的寧國夫人返鄉(xiāng)安葬,這是莫大的榮耀,哭喪聲自然是越大越好,最好能大到沿路的百姓都聽見看見。 聽著方氏兄弟和兩個姐姐傳出震天的哭聲,還有車隊后面太常寺樂師的吹吹打打,陳堪皺了皺眉,只覺得有些煩躁。 老人家去世了就去世了,如此吵鬧,擾了老人家的清凈。 當然,這是陳堪的想法。 對于方氏和鄭氏的族老來說,動靜越大越熱鬧,越能體現(xiàn)出他們宗族的威勢。 禮儀如此,陳堪也不好得多說什么。 只能一言不發(fā)的打馬跟在方孝孺的馬車旁邊。 不多時,京師遠去,天色暗了下來。 禮部主事的官員要求車隊就地停下來休息,哭喪的哀嚎聲和送葬的哀樂聲頓時為之一滯。 照理說鄭氏是以一品寧國夫人的規(guī)格安葬,回去的路上是可以征用官道上的驛站歇腳的。 但禮部的官員如此安排,其他人也不會有什么意見。 主要還是方孝孺沒有意見。 陳堪倒是無所謂,不用再去聽那些煩人的噪音,他也終于可以清靜一會兒。 吃過親衛(wèi)遞上來的冷食,陳堪便靠著戰(zhàn)馬開始小憩。 其余送葬之人也擠在馬車里,或者席地而睡。 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中秋,即便江南的氣候溫潤,但到了夜間還是有不少人被凍醒。 凍醒的人也不吵鬧,只是緊了緊身上的衣衫便再度睡去。 一千多里的路程,今日走了還不到十分之一,接下來的日子還有得走,必須抓緊任何一點可以休息的時間。 次日...... 天邊的啟明星還未落下,禮部主事的官員便叫醒了送葬的所有隊伍,隊伍繼續(xù)開始趕路。 喪樂響徹天際,引得官道之上的百姓紛紛側(cè)目。 第二天,隊伍走出的距離比第一天要遠得多。 天黑之時,已離開京師一百二十里,走完了全部路程的十分之一。 好在今夜隊伍也不用風餐露宿,而是非常好運的趕到了一處驛站落腳。 驛站不大,但以陳堪的身份,還是能分到單獨的一間房。 陳堪和衣躺在床上,雙眼有些失神。 連日以來都有些混沌的腦子,在遠離京師之后,也逐漸變得清明起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