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幾年前,齊侯想要鏟除公孫接等人,于是晏子便入朝拜見他。 晏子道:‘我聽說圣明的君王蓄養(yǎng)猛士,對上要有君臣大義,對下要有長幼倫常,對內(nèi)可以禁止暴亂,對外可以威懾敵軍。 國家因為他們的功勞而獲利,臣民因為他們的勇氣而拜服,所以國家提高他們的地位,增加他們的俸祿。 而現(xiàn)在君王蓄養(yǎng)的勇士,對上沒有君臣大義,對下不講長幼倫常,對內(nèi)不能禁止暴亂,對外不能威懾敵軍。 這不過是禍國殃民之人罷了,不如趕快除掉他們。’ 齊侯深以為然,但又畏懼三人的勇力:“這三個人極富勇力,硬拼恐怕不能成功,暗殺恐怕也刺不中。” 晏子說道:‘他們雖然都是勇猛善戰(zhàn)的猛士,但卻不懂得謙讓的禮節(jié),臣請以二桃殺三士。’ 于是晏子讓齊侯派人賞賜他們兩個桃子,說:‘請三位按照功勞來決定誰應(yīng)該食桃。’ 公孫接感嘆道:‘晏子真是一位智者啊!他讓國君計算我們的功勞,如果我們不接受桃子,就是無勇。 可如果接受了桃子,人這么多,而桃子又這樣少,我們還是按功勞來分配桃子吧。 拿我來說,我公孫接曾經(jīng)與野豬搏斗,又曾經(jīng)戰(zhàn)勝正在哺乳的母虎。 像我公孫接這樣的功勞,應(yīng)該可以單獨吃上一個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分享吧?’ 說完,公孫接就站起身拿起了一個桃子。 田開疆道:‘我曾經(jīng)手拿兵器沖鋒陷陣,接連兩次擊退敵軍。像我田開疆這樣的功勞,也可以單獨吃上一個桃子,而不用和別人分享。’ 說完,他也起身拿起一個桃子站。 古冶子見狀十分生氣,他說道:‘我曾經(jīng)跟隨國君橫渡大河,忽然一只癩頭黿鉆出水來,一口銜住左邊的的驂馬,又一頭鉆進(jìn)砥柱山前的激流當(dāng)中。 那時候,我一點兒也不會游泳,卻飛身潛入水中,迎著激流向上走了百來步,順著激流向下走了九里路,終于抓住癩頭電,并且把它殺掉了。 然后左手拉住驂馬的尾巴,右手提著大黿的頭顱,像白鶴一樣躍出了水面。 渡口上觀看的人都驚呼:這是河伯呀! 看清楚以后,才相信我提的是大電的頭。 像我古冶子這樣的功勞,也可以吃個桃子而不必同別人分享了吧? 你們兩位怎么不把桃子放回來呢?’ 古冶子說完就抽出寶劍,站起身來。 公孫接、田開疆見狀說道:‘我們的勇敢比不上您,功勞也及不上您,卻在您之前拿起桃子而毫不謙讓,這就是貪婪。明白了道理,卻依然不知慚愧地活著,還有什么勇敢可言呢?’ 于是他們兩人都交出了桃子,接著刎頸自殺。 古冶子看到這種情形,后悔不已,他說道:‘他們兩個都死了,唯獨我古冶子獨自活著,這就是不仁。 用話語去羞辱別人,吹捧自己,這就是不義。 悔恨自己的言行,卻又不敢去死,這就是不勇。 眼看著兩位勇士同為一顆桃子而結(jié)束生命,而我卻活著獨占兩顆桃子,這難道是恰當(dāng)?shù)膯幔俊? 說完,古冶子也放下桃子,刎頸自殺了。 景公得知消息后,便派人給他們穿好衣服,放進(jìn)棺材,按照勇士的葬禮埋葬了他們。” 越女聽完范蠡的敘述,不止沒有像范蠡預(yù)想的那樣佩服晏子的計略,反倒氣的連連跺腳。 “我從前聽說齊國的晏仲是位受到民眾愛戴的君子,現(xiàn)在看來不過是個不仁的小人罷了。 反倒是公孫接、古冶子、田開疆,三人抱志守節(jié),重義輕死,不愧為齊之猛士。 盛名之下,豈有怯夫?只恨此生再沒有與他們比試的機會了。至于晏子,他誤殺國士,怎敢妄稱君子?” 范蠡沒想到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居然能把小姑娘氣成這樣,甚至連連為公孫接三人叫屈。 不過這一位姑娘他也得罪不起,畢竟大王還指望著她師父幫忙練兵呢。 因而,范蠡只能好言安慰道:“怪我沒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說詳細(xì)。公孫接他們雖然勇力過人,也為國家立過大功。 但他們?nèi)藚s仗著自己的功勞,朋比為黨,橫行鄉(xiāng)里,囂張跋扈。晏子向來體恤民情,主張節(jié)省民力,行寬政安撫百姓,他以二桃殺三士,也算是為民除害了。” 越女聽了這話,連連搖頭道:“既然是為民除害,那又何必用桃子來做戲呢?以公孫接他們?nèi)说臍夤?jié),就算齊侯當(dāng)面向他們提出,難道他們會不承認(rèn)自身的罪責(zé)嗎?” 范蠡本想反駁她,可稍一回想,雖然他不認(rèn)同越女的觀點,但以二桃殺三士中公孫接三人的表現(xiàn)來看,倒也算是堅持了作為士人的操守。 晏子以言誅心,從積極方面來看,是兵不血刃的為齊侯和齊國百姓除去了三個居功自傲的莽夫。 直到最后,既沒有對三人使用任何刑罰,也沒有牽連他們的家人眷屬,還使得他們保全了勇武的名聲,算是留了一些體面。 但從消極方面來看,這是以詐欺手段殺戮國家功臣,也是利用三人堅守士人品格的特點,雖然殺掉了他們?nèi)耍珔s名不正言不順。 而公孫接最開始的那一番話,也說明了他早就看出了晏子的意圖。 齊侯賜他們兩個桃子,與賜長劍令他們自刎,二者在本質(zhì)上其實沒有什么區(qū)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