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我國的《墨經》之中也有對于滑輪的論述。 秦漢時期,滑輪已經運用到生產之中,成都那邊開采井鹽,各地的煉鐵高爐、礦井、火窯,都大量的使用了滑輪。 但復式滑輪組,還是屬于比較高級的學問的。相當于那種傳男不傳女,傳子不傳婦的秘術。 總管太乙宮百工之事的,是從幽州就追隨的老人,現為將作監丞,叫做陳永,能力尚可,但絕對不會這種高級技術,劉襄不認為他能設計出這種省力的復式滑輪組。 派他來此,只是看重了他的忠誠。 陳永忠心耿耿的稟報道:「馬德衡有大才,但其人或許是墨家子弟?!? 墨家的學子,在秦漢時期很不受待見,不只是因為墨家跟儒家有恩怨糾葛。 墨子曾經是儒家學子,但對儒家學說不認同,創立的墨家思想跟儒學的對立性很強。 兼愛、非攻、尚同,出發點很好,但墨子死后,性質就變了。 兼愛兼的是學派內部;非攻可以理解成墨家參戰的理由,也可以理解成對天下指手畫腳;至于尚同,尚的是巨子的意見,也就是說,后期的墨家,變成了一個等級分明的一言堂,巨子說什么都對。 有死士,有武裝力量,有規則制度,有森嚴的等級,還有自己的指導思想。這不單純是一個學派,而是一股政治力量,而且,這股政治力量還喜歡對 諸侯指手畫腳。 這樣的學派,必然受到打壓。 不是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才針對墨家,而是各朝各代的統治者都不喜歡墨家學子。 其實,墨學在秦代的焚書之后,就逐漸的淡出了歷史舞臺,根本輪不到漢武帝去刻意針對他們。 而墨學的學術傳承,并沒有在漢朝斷代。 西漢學者劉向、劉歆整理出來了很多焚書之后,幾乎斷絕的典籍,其中就包括了《墨子七十一篇》,所以漢代是有墨家傳承的,且一直傳承不斷。 甚至到了唐代,尚有韓愈這等人物提倡「儒墨互用」,北宋王安石、南宋朱熹也要「辟墨」,以此得見,墨家至少在唐宋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陳永的警惕不是沒有道理,墨家之人極為擅長搞事情,而現在天下初定,人心還沒安穩,多加小心并沒有錯誤。 即便太乙宮的工坊只是偷學了馬鈞的技術,可這些技術太好用了,明眼人都知道此人早晚會參與進來。陛下重視工匠,重視新技術的開發,這是將作監所有匠人的共識。 可太乙宮里的火炮技術乃是大漢最高等級的機密,不得不慎重。 劉襄略做思考,就想明白了這些關節,不在意的笑了笑:「墨家又怎樣?只要愿意為大漢出力,朕就敢用他。」 別說錦衣衛已經摸清了馬鈞的底細,也在他身邊埋了釘子,即便此人是墨家派出來試探自己的棋子。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