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五百九十七章 黃金都去哪了-《三國:我被黃巾裹挾了》


    第(1/3)頁

    荀彧的建議,短期內會帶起一波交易大熱,但也只能持續幾年時間。

    不是劉襄不看好民間的工匠技術,而是瓷器和琉璃的燒制,是有硬性標準的,窯溫必須超過一千兩百度才有可能成功,想要燒出精品,溫度得達到一千四百度。

    即便大漢已經普及煤炭,難度也是很高的。

    那些人頂多燒出一些原始的青瓷,或者是粗瓷大碗之類的粗劣之物。

    將胎體燒透,達到質變,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劉襄的幾個瓷窯,依靠的是預熱鼓風技術和焦炭。

    或許預熱鼓風能被摸索出來,可焦炭是不對外銷售的,那是高爐煉鋼所用的戰略物資,民間是接觸不到的。

    幾年之后,熱情消退或者賠得太慘,就會有大批的人退出瓷器行業,由此帶起來的商稅增長,必然會回落。

    治標不治本呀。

    這個道理,荀彧清楚,可他不擅長商務之事,委實沒有什么好的辦法。

    袁渙也是個不精通商業的,他的辦法是加稅。

    「涉及百姓生活之物,自然不可妄動,但絲綢、瓷器、香料、珠玉之物,動輒十倍之利,大商、富豪利欲熏心,行為愈發跋扈,致使奢靡之風大盛,當課以重稅,即能充實府庫,亦可遏制不良之風。」

    這話沒毛病,如今的大漢,奢靡斗富的風氣已經出現了苗頭。

    西域商路剛開通的時候,需要重利才能引導商人去開拓行商路線。

    由此誕生了一批富豪。

    這批人不太安分。

    現在,大漢的商隊已經踏出蔥嶺,商路連接到了安息帝國,確實需要規范一下了。

    柴米油鹽醬醋,這些民生物資只收大宗交易的交易稅,是十五稅一,在漢朝來說,這個稅率并不高。

    朝廷內部一直有給食鹽加稅的聲音,因為這是自古以來就證明過的,非常有效的,增加稅收的手段。

    但讓劉襄否了。

    東邊沿海的海鹽,內陸的鹽池,還有益州的井鹽,產量很高,成本很低,賣出之時已經提高了價格,這是朝廷專營,利潤不低,再課以重稅就過了。

    大漢將近四千萬百姓,幾百萬頭牲畜,再加上制做醬料、腌制咸魚咸肉,每年消耗的食鹽超過兩億斤,現在市面上一斤鹽大概是兩到三錢,成本不及十分之一,朝廷在其中占據了一半以上的利潤,每年三億多錢的收入,不能再貪心了。

    他不想看到百姓吃不起鹽的事情發生,也不想看到私鹽泛濫。而食鹽漲價,也會極大的打擊漁業的發展,特別是近海捕撈,他們的主力商品就是咸魚。

    鹽漲價了,咸魚也得跟著漲,出貨量必然走低。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