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滅曹(五)-《三國從益州開始》
第(2/3)頁
但就是英雄,也當有遲暮之時。
“今日之戰事,吾雖處于昏迷之中,但焉能不曉。
實非君等之罪,亦非吾之罪也!
實則于天時地利人和之間,吾等早數年,便敗于劉季安耳!
天之意,不可違,人之意,猶可勝耳!”
曹操論到此處,那雙因病痛與勞累,而變得渾濁的眼睛,在此時亮了起來。
是然,今日曹魏之敗,不是他曹操領導之因,也不是他曹魏臣子不如劉釜所領之士人、將領,誠乃天意。
便是于此有些迷離之間,曹操尋到了“原因”。
他心中的那些執念,也有所消散。
當年少年時,立下的鴻鵠之志,人至中年奮發有為,后挾天子以令天下,權傾朝野,便是距離恢復天下一統安寧的目標,更進一步。誰知劉釜于益州經營,不出手則已,一出手,便先取劉璋大權,并以交好交州士氏,再去益州門戶漢中,并平仁義行徑,內中變革,以得南中夷人歸附。
其中行徑,早有人向他曹操告之,但等他曹操處理完呂布,又滅袁紹、劉備,再除烏桓歸來時,劉釜所領之益州,氣候已成。
劉釜是如何預料到,他曹操的總體戰略意圖,又是如何尋到諸葛亮、法正這等人物相助,進而才成就之霸王之業?
曹操這些時日內,便是回想戰敗的一場場經歷,發現從當日劉釜由雒陽返回成都之后,那便是龍歸海里,海闊天空。
這次召集眾人,與其說是交代身后事,遠不如說是對他這些年來,戰爭經歷的一次總結,也是重整曹魏人心。
“天意雖如此,但諸君之齊心協力,助吾成今日之業,其中功勞,吾死而不忘也!
但自吾之后,魏國之于諸事,且勞君等,能輔太子,保存事業。”
曹操是于半月前,有過軍情之奏聞,到現在,前線諸事由荀攸、曹仁、曹真等人,共同決策。尚不知道,魏軍于右北平,及兗州之大敗。
昔日項羽遭圍,四面楚歌。
今日之魏國,多方歸屬勢力之背叛,以重歸漢室,一如當日。
但軍帳之內,沒有人打斷曹操言論。
身為曹魏天子,昔日的大漢丞相,在一眾跟隨者看來,曹操自有之驕傲與魄力,人有言之奸雄,但也歸于“雄”。
“子孝何在?”
曹操目光四望,言語后,眉頭忽然皺了起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