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九章 得鄴(下)-《三國從益州開始》
第(1/3)頁
“……早十多年,吾隨父遠征徐州呂奉先,即得聞劉益州恩義之名,斗轉星移,不覺十余年過去,能于魏郡再會,實則幸也, 可惜吾身負曹魏重任,不能親自來迎……”
曹丕于信中,首先是敘舊,雖然他同劉釜從未真正見過面,但借以其父曹操,另有司馬懿, 鐘繇, 楊修等人之言,再以世間傳聞,表達了足夠之敬意。
在稱呼上,曹丕仍以許都朝廷當年任劉釜為益州牧時,借以此稱。
待以較小篇幅,道完“舊情”之后,曹丕終是將內容轉向了最為急迫之事上,便是鄴城之將來。
“劉益州自戰以來,約束軍紀,及時救治地方百姓,亦為吾所服,今吾曹魏難以抵擋,實為吾之過也!
吾可死守,使君久攻不破,但城內之百姓何辜?
吾不忍百姓如此,更有負先主之命,遂于此時,愿請降之, 即愿保存鄴都,另有鄴都愿與吾曹丕死守之百姓耳!”
讀到這里,劉釜繼續看下去。
信內后半言,也就是曹丕講條件了。
當然,對于能不需血戰,產生太大傷亡,進而順利拿下鄴城,得曹魏歸附,這些要求皆不過分。
此外,曹丕信中以百姓為由,以成之開城投降之關鍵,算上站在大義之上,就算以后他劉釜成就霸業,也不得輕動之。盡管劉釜內心,也從未有想過如此對待降臣。
若是未來連曹丕這等降臣都震懾不了,又談何威震四海,使得大漢周邊國度歸附,萬邦來朝。
他年不過三十多而已,正值壯年,有大好時間去恢復大漢江山, 亦有時間去成就更大的霸業。
無論春秋戰國,還是秦來之漢帝國,列位皇帝們,將視線多集中于中原,以求問鼎,鮮有將目光,放向更遠的地方。
那些至今無人問津,又資源豐富之所。
今之于漢,以農耕為基礎,故以土地為最,未來之華夏,無論朝代,或是數千年之后,蓋將以資源為最,而資源,也正是建立在土地之上。
即來至,他劉釜當為千年后的中國謀福利。
使后世人,可道一聲:此地,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之土!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