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穩定的內外環境,導致了大漢人口的劇烈增加,吃飯成了國之重視。好在自建安年起,劉釜即于南中就已經開始讓專人,進行農作物培養培育,立國之后,復更名為農作院。農作院為大漢各地以提供優良作物,解決溫飽問題,提供了巨大助力。再有賴于農具的更新換代,水利設施修建,想象中的大饑荒并沒有發生。 人才方面,在穩定的財政增長基礎上,天子劉釜實行察舉和科舉并行制。大漢門閥世家之力量,不可能于短短幾十年內進行消除,包括跟隨他征戰天下的勛貴們,也需要一個特別優待之渠道。 所以,根植良久的察舉制,自也不可能消除,劉釜更不可能實行九品中正制,來打擊他形成的良好局面。進而,察舉為一部分提供上升渠道,科舉則是為最廣大最普通的寒門百姓們,提供了參政議政的方式。 想要削弱門閥世家之力量,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則帶來的巨大反擊,定然會再次帶來天下大亂。而這等平衡下,潤物無聲,大漢的未來,絕對的知識壟斷已經不存在,且必將帶來思想之飛躍。 而在文化方面,永興和昌遠兩個時代里,陸續出現了“永興八大家”和“昌遠十才子”等文壇名人。這其中,源于經濟之發展,帶來了漢文化的興盛。 …… 對外方面,天子劉釜則建立強軍,努力構建大漢防御體系,東南西北,四大都護府的擴充與設立,進而保證了大漢絕對的外部穩定環境。 昌遠元年時,遠至西方,一百多個國家,派出使臣,入長安,覲見偉大的大漢皇帝陛下劉釜。就是在西方最為龐大,同漢帝國齊名的羅馬帝國,經歷了王平平西域之戰后,也不敢妄加沖突。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天子劉釜開創的時代。 所以,在昌遠十九年,十月二十日,當一顆照耀整個漢帝國的偉大星辰墜落后,大漢百姓們,無不痛哭,天下人皆以祭奠。 因劉釜的巨大功績,甚至高于太祖立國,世祖中興。其去世后,經過群臣商議,由劉祈昭告天下,謚號仁佑,廟號中祖,葬于興陵。 這是一個時代的落幕,也將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啟。 已年近六旬的皇太子劉祈,于此即天子位,在成為皇太子四十余年,協助劉釜處政之余,他將繼續父親沒有結束的事業,傳承其精神,用余生締造并延續大漢的輝煌。 …… (全書完) 第(3/3)頁